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贯彻“探究”与“生成”理念 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贯彻“探究”与“生成”理念 激活初中数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拒绝生硬的灌输式教学。同时,教师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把握好课堂上有价值的动态生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加以拓展运用,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探究;生成;激活;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59-01

新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尤其倡导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拒绝生硬的灌输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把握好有意义的动态生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加以拓展运用。

1 引领学生“做数学”,体验探究乐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些看似有些深奥的知识,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可以化难为易;而一些似乎很浅显易懂的内容,如果深入到“内部”,就可发现其中藏着大道理,这往往让学生顿感耳目一新,恍然大悟。因此,无论是“化难为易”还是“深入浅出”,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着“探究”的过程,引领学生真真实实地“做数学”,方能使课堂洋溢活力,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这是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看下面两个通过拼图方式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活动。

活动一: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四个全等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 (b>a),斜边为c的直角三角形纸片,以及两个边长分别为c、(b-a)的正方形纸片,拼正方形(如图1、图2所示)。

活动二:在对定理进行证明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边长为8的正方形纸片(如图3所示),提出问题:用如图3所示的正方形纸片能不能拼出如图4所示长方形?

在活动一中,学生经历了“拼图做数学”的过程,体会到了拼出的正方形的面积组成,并结合以前积累的经验,推导“勾股定理”是水到渠成,不需教师多讲。学生明白经过不同的拼图方式,可以有多种证明方法。由此可见,“做数学”可以把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做”为“思”提供基础,“思”为“做”提升方法。

在活动二中,学生用剪刀沿着裁剪线剪开并“拼”出了长方形。有的学生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取得了成功;有的学生心生疑惑,因为拼图前后,图形的面积应该不变,可是面积由原来的64变成了65,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疑惑”更给予了学生探究的动力,他们重新洞察那拼出来的“长方形”果真是“天衣无缝”吗?这面积多出来的“1”来自哪里?学生的思维从合情推理走向了演绎推理:A、B、C、D这四个点共线吗?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证明它们不共线尚存在困难,但随着知识的增长,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这个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刻,这正体现了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做数学”,学生会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自己,必须擦亮眼睛进行仔细的观察,开动脑筋进行理性的思考,才会拨云见日,摘取探究的果实。如果不经过亲手去剪、拼“长方形”,学生定然是获取不了深刻认识的。以上两个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得以凸显,学生从中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2 捕捉动态生成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充满着“变数”,而这变数往往就是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课前的预设只能作为一个大致“蓝图”,而不能让其阻碍课堂教学环节朝着有益的方向推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要使自己的“预设”占据了整个课堂空间,而要给课堂“生成”留有余地和空间,并让动态资源为我所用。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丧失主动性与个性。

比如,在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时,笔者要求学生证明∠AOB=2∠ACB(如图5),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此题。接着,笔者给出图6、图7两种情形,要求学生利用特例图5来

证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笔者巡视,捕捉学情,看到有几位学生在图6中只是连结CO,没有谁跟笔者预设的那样:联结CO并延长交于D,但有一名学生正在设∠AC0=x,∠BCO=y……笔者一看便明白该生想用代数方法来证明,而这种做法也不在笔者预设之中的。于是笔者相机行事,让这位学生来给大家说说自己的证明思路,以张扬个性,实现资源共享。该生讲述了自己的方法:由∠AOC=180°-2x,∠BOC=180°-2y,故∠AOB=360°-(180°-2x)-(180°-2y)=2(y+x)=2∠ACB。图7仿此可得:∠AOB=(180°-2x)-(180°-2y)=2(y-x)=2∠ACB。大家都对该生的方法表示认可。笔者适时给予高度评价:这位同学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真不简单!思路是开阔的,证法是独特的。接下来,笔者请大家观察图5和图6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很快发现只须延长CO交于D,就可把图2的问题转化成图5来解决。对于图7,也可以用图5的结论,只要延长CO交圆于D,就又转化为图5的情形。笔者请大家不妨一试,看看是否如此。经过尝试,学生明白了这三张图原来是有联系的。

由此可见,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富有个性的思考要多留空白。教师在巡视、倾听等过程中,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想法或思维要准确地作出价值方面的判断。如果是正确、合理且含有创新成分的,就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可贵资源,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调整预设,顺应学生的思路,让其展示思维过程,以期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圆周角的证明,预设是采用图5作为基本图来证明图6、图7,但笔者巡视发现了一位学生的独特证法,且有借鉴意义,于是适时捕捉到这样的生成资源,暂且抛开传统的证法,让该生介绍其思路,开阔了大家的视野。这样的处理是富有价值与活力的,这样的学习环境充满着和谐的人文气息,深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 夏开艳.数学活动课《拼图与勾股定理》案例研究[J].数学教

学研究,2011(06).

[2] 莫友娟.例谈初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J].学问:现代教学研

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