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问”促“思”,问题引领,渐入佳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向量》一章的核心知识点,是后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该定理蕴涵着严谨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学科素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提问;有效;引领
[?] 教材分析
从教材角度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几何问题向量化的理论基础,是《向量》一章的核心知识点,为后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该定理蕴涵着严谨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学科素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四2.3节《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第一课时,前面已学过的向量的概念及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共线定理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学生角度
(1)学生已经学习了向量的概念和线性运算,初步了解了向量的形式,具备主动探究平面向量之间关系的基础.
(2)根据学生物理中已学的力以及矢量的经验,对向量及向量的分解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没有上升到成为概念的水平,将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而本节教学内容为此提供了契机.
(3)向量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向量不仅考虑大小,还要考虑方向,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所以这节课对学生而言,要在不是很熟练运用向量的运算的基础上探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并能利用定理去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能用基底表示平面内的向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进一步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共线定理,体验数学定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验定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钻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理,为后面的坐标表示及坐标运算打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 教学流程
基本流程:(1)问题情境,提出问题;(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3)自主练习,应用问题;(4)课堂小结,总结问题;(5)作业布置;(6)板书.
(一)问题情境,循序渐进
问题1:平面内,有非零向量e,则该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是否都能用e表示?
学生1:不能,由向量共线定理可以知道只能表示与e共线的向量.
设计意图:回顾前一节课的向量共线定理,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一维(共线)向二维(共面)思考,锻炼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问题2:如果能用已知向量表示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那么至少要几个已知向量?对已知向量有何要求?
学生2:至少要两个,而且两个不共线,还有一个不为零向量.
下面的学生窃窃私语,有不同意见!
学生3:两个不为零向量,如果是零向量就共线,说不共线,就是非零向量.
教师:非常好,考虑得很到位!
教师追问:几个关键词?
学生4:两个,不共线.
教师:大前提?
学生4:平面内.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由简单到困难,但又是有共同之处的.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联想类推,从而猜测出平面中向量的关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强调关键词,利于学生后面清楚、准确、简练地表达定理.
教师继续引导:通过对问题1、问题2的理解与总结,请同学们继续思考问题3.
问题3:用平面内不共线的两个向量,怎么表示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学生们对问题3进行分组讨论,再由小组推荐学生与其余学生交流,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已知向量e1,e2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是平面内任一向量(图1).
学生5:第一步:把三个向量移到共起点(图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e1,=e2,=a,
第二步:过点C作直线OA,OB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OA,OB于M,N(图3),所以=+. 令=λ1e1,=λ2e2,则=λ1e1+λ2e2.
教师:很好!谁来总结一下作法?
学生6:第一步:共起点,目的是利于向量的线性运算;第二步:分解,利用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对目标向量进行分解. 在物理里面其实是力的分解!
教师:不错,学生6总结得很细致,也很到位,看来大家对前面几节课的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了.
教师继续提要求:那刚才同学们把向量a用e1,e2表示出来了,能不能给出证明呢?
学生们思考几分钟后,学生7主动站起来回答.
学生7: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因为与共线,与共线,由向量共线定理可知,存在唯一的λ1与λ2,使得=λ1e1,=λ2e2,得:a=λ1e1+λ2e2.
教师:很好!下面我改变a的大小和方向,请大家观察λ1与λ2的变化.
教师在几何画板上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运动中量的变化,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8:λ1与λ2可以为正,可以为负.
学生9:还可以一个为零,这时候是共线的.
学生10:两个都为零,就是零向量了.
教师:对,现在大家对λ1与λ2中的“唯一”有更明确的了解了吧?
有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11:老师,e1,e2也可以变化吧?
学生12直接站起来回答:对,就是说基底是不唯一的,只要不共线就会有很多对基底来表示a.
教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的讨论,而是反问学生:他们的观念准确吗?
学生们在仔细思考后,纷纷表示赞成.
教师:很好,大家要相互学习,多思考,多质疑,多总结,这样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为清楚!
设计意图: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作图能力,利用已学的向量的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共线定理,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做到精简、清晰地表达定理. 再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看出作法,也能通过对a方向、大小的改变,突出a为任意向量,存在唯一一对实数λ1与λ2,从而对概念的认识更为直观、清晰. 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发现e1,e2作为基底不唯一,这是意外的收获,可见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惊喜.
(三)建构数学,完善概念
由前面大家的推导,我们给出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我们把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教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哪两个定理?
学生众:向量共线定理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师:很好,哪位同学讲一讲?
学生13:向量共线定理是一个基底,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两个基底.
学生14:其实就是一维和二维的区别.
教师:学生14概括得更为准确,以后我们还会学到三维的.
课堂练习:书本76页练习3.
设计意图:系统规范地给出概念,通过对一维与二维进行比较,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让他们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今后空间向量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初步运用,强化理解
变式1:若E为AC上靠近A的三等分点,G为DM的中点,试用基底a,b表示.
变式2:若=m,=n,用m,n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概念,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问题. 变式1通过对多位学生解题过程的展示,总结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封闭图形转化为基底的形式. 变式2突出基底的不唯一,具体题目中要选择合适的基底. 解答本题运用了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2 设e1,e2是平面内一组基底,如果=3e1-2e2,=4e1+e2,=8e1-9e2,求证:A,B,D三点共线.
设计意图:要证明三点共线,也就是要证明共起点的两个向量是共线的. 回顾向量共线定理,提问三点共线的公共起点有没有特殊要求. 总结这类题型一般解题规律,三点共线问题转化为向量共线问题.
(五)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关键词?有哪些收获?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关键词:在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基底表示向量,还学会了怎么证明三点共线;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临近下课,学生思维开始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 请学生自主小结,能提高学生的兴奋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体会化归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回顾前一节课内容的同时自然流畅地层层引入本节内容. 通过抛出问题,请学生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探究知识,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交流进行针对性辨析、讨论,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的基础上通过几何画板展示作图过程,请学生总结作法,完善概念,最后得出定理. 整个定理的引入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反应积极,有抛砖引玉的功效,对概念的认识一个比一个精彩,使概念的理解更为完善,而且给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后面例题和变题的练习中,巩固概念,体会化归思想在平面向量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在教学中时刻不忘提醒学生注意定理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定理的形成和论证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亲历定理论证的严谨与规范,让学生在有效内化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严谨科学的行为习惯和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