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悄悄在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悄悄在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指导下,一年级识字教学悄悄地变,变得使学生更喜欢识字、更主动识字、更乐意用字。就从“营造充满趣味的情境,让学生‘乐’起来”“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动’起来”“拓宽丰富的作业形式,让学生‘用’起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营造;创设;拓宽

以往,大多数的识字教学只会在课堂上进行,也只会借助课本,课本要求教什么字,老师就教什么,绝不会超出范围。在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指导下,识字教学在悄悄地变,变得异彩纷呈,变得充满活力,这些都应归功于: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让学生“乐”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现在老师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起来中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

例如,有的老师在《口耳目》的导语设计为:“今天,森林里的小白兔一大早就忙着出门了,它呀,想到识字王国里采蘑菇,它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课件显示图画:小白兔遇上拦路虎,每只拦路虎身上分别有一个字),原来小白兔遇上老虎了,这可怎么办呢?班上哪些勇敢又能干的小朋友可以帮它打败老虎?”而我自己就把《识字六》的生字巩固游戏设计为:“海鸥在回家的路上被云朵挡住了去路,你能帮它读出云朵上的生字,把它带回家吗?”

除了导语和游戏创设情境,有的老师更大胆地尝试,把整个课堂变成书中情境,如,在《自选商场》的识字教学中,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带来之前收集的物品袋、饼干盒、牙膏盒、药盒……只要这些物品上面有字自己又认识的就行了。这位老师创设了“新开张的一家自选商场要招聘售货员,售货员面试要闯三关”的情景,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争当售货员来闯关。在学生熟读生字的一定程度上,老师就让学生把所有准备好的物品摆放在课桌上,课室马上变成了自选商场,老师再让他们自由购物,要求他们请教“售货员”,认识货品上不懂的字。学生都兴奋得不得了,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顾客,霎时间,书声琅琅的课室就变成了热闹非凡的自选商场,“顾客”虚心地请教,“售货员”耐心地指导。大家说,学生这节课的收获会只停留于书本上那十来个生字吗?而这些识字教学过程中还突出了人文性,培养了学生热心助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动”起来

在课堂上,老师逐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展示舞台上动起来,自主探究发现,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识记字形的方法学习生字,强化参与意识,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新人教版第二册《识字六》的教学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通过读书最快找出生字的比赛,接着让他们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再通过小老师的带读,进一步读准字音,老师在一旁只起到纠正和导向评价、激励等作用。继而,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在生字的读音、结构、偏旁、字义等各方面的发现,允许学生讲多或讲少,老师只起到引导、小结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个个调动自己的所有能耐,生怕落后于人。于是“我发现‘一’有两个读音,我发现‘秧’和‘稻’都有‘禾’旁,因为都与禾苗有关。我发现‘滩’和‘帆’的韵母都是‘n’,‘秧’和‘塘’的韵母都是‘ng’……”说不准的,则又用手势搭上,他们俨然一个个小发现家,课堂真的动起来了,而且是高效地动起来了。事实证明,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拓宽丰富的作业形式,让学生“用”起来

一直以来,识字的作业无非就是机械式的抄写生字、词语、组词,难有创新。很多老师都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抄写,只要多抄写就能记牢固,所以有的老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一行还觉得不放心,要抄两行,还要每个词语抄五遍,结果,学生抄累了,但有的生字还是不过关。

如今,教材改变了,要求学生多认少写,老师的观念也跟随变了,随即布置的作业也变了,形式宽松了、多样了。抄写并没有丢弃,但更灵活处理了,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难的生字每个最少抄写三个,量力而为,而自己已经觉得会的字,抄写的数量自我决定,甚至可以不写,但要保证在听写中会写,否则要补抄。但我让学生更多地去做的是“找”字和“用”字。

总的来说,课程改革后,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一切都在悄悄地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在悄悄地变,学生学习能力在悄悄地变,变得令人叹为观止,变得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为之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