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妙切入,破译诗词密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不少经典的古代诗词,然而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却存在种种问题。由于课程目标较为含混,导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教学过程往往围绕鉴赏等应试题型展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是照搬资料中的分析和结论而已,学习不够深刻。这种空洞的“品读”致使学生无法深入诗歌之中,一些貌似热闹的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却较低。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对教学的突破点,促使学生深入品读,破译诗词密码。
一、知人论世,洞察生活
古典诗歌中提到的内容反映的是诗人的真实生活经历,是诗人情感和世界观的真实展现,由此可见教授古诗词不可只拘泥于词句的背诵,而要深挖下去,探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意图。《孟子》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只有洞察诗人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品读诗歌。
学习《观刈麦》一诗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来鉴赏,就能更好地理解此诗。《观刈麦》是作者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元年创作的诗歌,当时他担任周至县的县尉,是一个负责征收赋税的小官,因此他对于当时普通劳动者所遭受的苦难十分了解。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这才有了这首《观刈麦》。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的敏感度,能写下这样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和他的诗歌创作理念分不开。白居易和当时的诗人元稹合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继承了杜甫现实主义文W传统,在诗歌创作的时候能够直面真实的生活,在笔下展现被激化的社会矛盾,反映民众的疾苦。不仅如此,新乐府诗歌取材典型、形式通俗、语言浅显,改善了当时诗坛萧条的现状。当时有很多诗人喜欢写寄情山水的诗歌,很少有如白居易一般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的诗人,如果能够理解唐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学生就不难理解这首诗歌的意味。
知人论世的方法能促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作者的创作情况,从诗人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能减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隔膜感、距离感,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
二、破译典故,感受意蕴
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和古人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分析诗歌的典故可以促使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如果能让学生从典故入手解读诗歌,则能促使他们更好地感受诗歌意蕴。“醉里挑灯看剑”,从诗歌的一开头便奠定了豪迈的基础,刘斧《青锁高议》中提到了“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故此“挑灯看剑”指代豪迈之事。“八百里分麾下炙”借用了《世说新语》里和王恺有关的典故,王恺和他人比赛射箭,用牛作为赌注,射中目标就杀牛吃,吃完立刻就走,这个举动展现了豪迈之气,辛弃疾运用这个典故也表现了豪迈之情。“马作的卢飞快”中的“的卢”指的是一种烈性的快马,“弓如霹雳弦惊”运用的是《南史》中曹景宗的典故,曹景宗在年少时经常骑如龙的快马,拉开弓箭发出霹雳一般的声音。从这首词所用的典故可以看出,作者所用的典故都和豪迈之情有关,体现了壮士征战沙场的豪迈之情。由此可以感知这首词的意蕴,作者描绘了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表达了杀敌报国的理想,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情。
学者黄永武认为,运用一次典故就相当于将某一个故事或象征重新认同了一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借助典籍弄清楚典故的出处,搞清楚作者运用典故的情意,品味用典的巧妙之处。
三、比较赏析,深化思维
初中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阅读不充分的情况,不能揭示诗歌中的妙处,但是通过比较阅读却能够弥补这个问题。
《木兰诗》是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展现了花木兰这样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诗歌和另一首乐府诗歌《陌上桑》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发现,这两首诗在主题和人物形象上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对命运的抗争,但是对命运的抗争方式有所不同。《陌上桑》中的罗敷勇敢地拒绝太守的行为,抵挡住了荣华富贵的诱惑,机智地用夸耀自己丈夫的方式拒绝了太守。《木兰诗》中的女主角面对“阿爷无大儿”的情况,毅然决然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展现出了有担当的一面,在封建社会女扮男装被视为反常行为,花木兰秘密从军,体现了她的智慧和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由此可见这两首诗歌中的女主人公虽然行为不同,但是都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
学者冰心提出,通过比较阅读能得到启示,获得体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发现单一的阅读无法获得新的收获,而使用比较阅读法却能帮助学生辨别诗歌优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在初中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重翻译、轻领悟的问题,鼓励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品悟。教师要找对切入点,利用知人论世的观点促使学生从诗词中得到人生体悟,通过讲解诗词典故促使学生感受诗词意蕴,通过诗文比较赏析促使学生深化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22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