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理安排,有效操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理安排,有效操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口头讲解让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缺点在于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不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或者只是听教师讲述,体会不深,没什么印象,最后往往就是对一些公式、方法强行记忆,并经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但是如果出现了遗忘或混乱的现象学生自己就无从分析推导,只能结合书本或教师的讲述再记忆。笔者拟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课例,就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选择适合操作学习的知识点,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和形的,而不是物体的外部特征和属性。因此,选择操作材料的标准,首先要是看操作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活动,是否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再去考虑它的生活化、趣味性和开放性。

1.低年级的计算技能课,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算理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学生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中高年级的图形认识探究课,操作活动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教具,并思考方格图中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结合学生不同的方法(切拼、数格子、先算长方形的面积再除以2……)让学生思考哪种方法适合于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学生的思考比较下,确定探究的方向,然后小组活动操作。观察图形的变化,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来三角形的底、高是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

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地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了一些探究图形的方法。而且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探究方法的掌握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

二、合理安排操作活动,指导学生有效操作

1.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首先共同商议通过哪个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来探究圆锥的体积,学生普遍选择了圆柱,理由不一。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讨论应该选择哪两个,确定等底等高。最后就是学生大胆的根据自己的想法猜测两者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不同的想法,产生矛盾冲突。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矛盾,从而激发学生产生通过活动去探究的欲望。

2.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决不能以教师的演示来代替。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几个操作情景:先引导学生观察具有“角”的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折扇等,同时抽拉出这些实物中角的轮廓线,又请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比划角形状,随即指出:这些图形就是角。然后为了完成好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过渡,为学生形成具体、鲜明的表象,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见到的那些角的形状是怎样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的图形叫做角?最后当学生通过操作获得和储备了各种表象,在这基础上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表象进行加工、整理,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能力得到提高。质量。

我们在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方法,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长时间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好操作活动的合理评价,让课堂中的学生操作活动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东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