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中国典籍英译中文化层面的翻译补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中国典籍英译中文化层面的翻译补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典籍英译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纽带。典籍英译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在时间和空间上跨越很大,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损失成为翻译的主要障碍。本文将从文化角度,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根据其在文化差异方面所作的处理提出一些涉及文化层面的翻译补偿策略,以尽可能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特色。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本;文化差异;翻译补偿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播。语言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的互动。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文学作品隐含着所处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阅读典籍,是了解中国深层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注意文化要素的处理,典籍翻译更需如此。它由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国到另一国,从古代到现代,时间、空间上跨越很大,不同语言间的文化、思维差异更加明显,文化概念的空缺情况更为突出,在文化层面的翻译损失更为严重。为此,我们必须采用必要的补偿策略,有效弥补翻译中的文化损失,使译出的译文既不失中国文化的本真,又具备较强的可读性。

二、文化层面的翻译损失及翻译补偿

(一)中国典籍的语言与文化

中国典籍文化作为文化的集合体,Tylor(1871:3)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1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中国典籍多由古代汉语写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2色和文化内涵。译者在创作时,语言形式上用词生动典雅,特别注重音韵结合,常使用双声、叠韵、叠字及双关等修辞手段,多采用对偶句,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语言内容上,内容广博,涵盖天文地理且富含哲理。

(二)《道德经》及其英译本简介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关于宇宙万物哲理观念的精华总结,其语言凝练简洁、意义丰富、哲理深厚,内容涵盖天文地理、世间万物百态。直至今日,《道德经》>成为西方世界除了《圣经》以外流传最广的外文著作。《道德经》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光从译本的数量就能看出,据相关统计,其英译本种类有百余种(文军罗张,2012:1)。笔者在对其多种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优秀译文为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错译,译者通常使用翻译补偿策略来弥补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缺失,以求最大程度忠实原文,保留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风格,达到更好的传达原作文化信息的效果。

三、《道德经》英译中文化层面的翻译补偿策略

《道德经》英译本在处理文化损失上使用翻译补偿策略,以下笔者将结合具体译例,借以探讨不同翻译补偿手段对于弥补文化层面损失的功能与效果。

(一)整合补偿

整合补偿是把译文补偿内容和原文内容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加任何补偿标记,其特点就是不暴露补偿的痕迹(夏廷德,2009:2)。以《道德经》第十二章两种译本为例: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汪榕培译文:Too much color blinds the eye;

Too much music deafens the ear;

Too much taste dulls the palate.

注:本章是老子关于提倡节俭、返璞归真思想的论述,表现出老子对当时社会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抵触。笔者在对比几种译本后发现,很多译本对“五”直译成“five”,这显然是不妥的,在古汉语中,数词“五”并不是实数,而是虚指,指代“缤纷的色彩和变换的音响”。而汪榕培把“五色”翻译为“too much color”,是具有补偿性质的翻译。同时,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原文中六字相对,铿锵有力,汪榕培译本中注重了译文与原文形式的统一,结构上更贴近原文,再现了典籍文本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

(二)分立补偿

分立补偿即把内容加上标记,或与原文内容分别放置,以便向目的语读者明示补偿内容(夏廷德,2009:2)。此处以《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林语堂译本为例:

原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林语堂译本:He who is to be made to dwindle (in Power),

Must first be caused to expand.

He who is to be weakened

Must first be made strong.

He who is to be laid low

Must first be exalted to power.

注:本章是老子关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阐述,选取的这六句被广泛地引入到社会政治领域,成为高明的斗争方略和统治权术。《道德经》于旧时书生而言烂熟于心,于当代青年也是耳熟能详,歙与张、弱与强、废与兴,一一对应,我们能够从这三组词的涵义并根据老子思想,了解到此处借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反应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不难从中领悟其中暗含的斗争方略和统治权术。译者考虑到西方读者需要,把文中补偿“(inpower)”单独以括号的形式增补在句子之后,引导读者更好的把这对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同斗争方略相结合,使文化信息更为清晰。此处应用了分立补偿,充分考虑了西方读者的需求,较好的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

(三)原位补偿

原位补偿属于对位补偿,就是在目的语中,保持补偿内容的位置和原文对应成分的相对位置不变(夏廷德,2009:2)。以《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为例:

原文: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Waley译文:

Therefore the Sage behaves like the holder of the left-hand tally,

Who stays where he is and does not go round making claims on people.

For he who has the "power" of Tao is the Grand Almoner;

He who has not the "power" is the Grand Perquisitor

注:本章是老子社会政治理念的集中反映之一,阐述用“无为”、“平和”等原则治理国家的道理。这四句话意思是“圣人虽持有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索还欠债。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裕从容;无德的人,则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取擅利。文中“司契”是指“持有借据的人”,“司彻”是指“掌管税收的人”,根据上下文我们可知,文中这里持有借据的是不责于人的圣人,在英语中“almoner”是指“施赈人员”,“施赈人员”的“慈善、宽容而富有爱心”的形象与文中“圣人”吻合,此处若直译成“creditor”,只能保留“债主”的身份,而破坏了文中司契宽裕从容的形象,文中用“almoner”替代了文中的“司契”的形象,这个是带有补偿性质的替换。

四、结语

以上译例无不表明,在典籍英译中,译者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翻译补偿策略可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思想,再现和创造原文的音韵美和形式美,准确的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正如蒋坚松(2001:11)所言“中国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意蕴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现代作品的特点。如果说一般的翻译要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那么古籍作品的翻译则要跨时间去沟通。”可见,翻译典籍难度系数高,为减少或弥补文化损失,我们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更要准确把握其文化内涵,同时又要避免误用或滥用补偿策略,否则可导致误译或错译,非但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思想及文化内涵,还可能导致文化传播的失败。因此,使用翻译补偿策略应从原文深层意义出发,注重挖掘原作的文化内涵,在忠实于原文旨意的前提下,考虑原文风格,对其进行有效的翻译补偿,这样才能在“信”的统领下使翻译补偿策略运用在典籍英译中发挥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Tylor E B.Primitive culture [M].London:Strachan and Cadell,1871.

[2]文军,罗张.《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J].上海翻译,2012(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