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对大学生开展校园贷教育活动的必要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对大学生开展校园贷教育活动的必要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校园贷的兴起与发展

2004年9月,广发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同行业纷纷跟进,校园信用卡一时间极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大学生信用卡市场逐渐升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场面。校园贷就是以银行通过向大学生发放大学生信用卡提供信贷的形式出现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银行之间开始非理性地盲目竞争,高逾期率、高坏账率、高注销率和高睡眠率这些乱象也接踵而来,各大银行开始收不回借款,这种表面繁华的市场背后所隐藏的危机逐渐显露出来。2009 年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直接导致各大银行提高发放门槛甚至叫停对校园信用卡的发放,最终导致校园信用卡退出了大学生市场舞台,校园贷进入了沉眠期。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再次刺激了人们的网络购物欲望,网络购物的市场吸引了一些电商企业、消费金融公司和P2P 平台等进入到消费贷款领域。我国在校大学生接近3000 万人,消费需求十分旺盛,市场规模预计可超4000 亿元,并拥有高速增长的潜力。显然这块被各大银行“摒弃”的校园信用贷款市场必将成为各大金融贷款新成员的进军之地。2014 年以来,校园贷以更加吸引大学生的形式在高校校园内为大学生提供分期与借贷服务,由此促进了校园信贷的迅猛发展。

2、 校园贷将对象锁定为大学生的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如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逐渐增多,“校园贷”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在大学生群体中“亮相”,以其诱人的条件欺骗大学生借贷,致使部分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参与其中,甚至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学生在面对新事物时的不理智为“校园贷”在高校校园内不断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

2.2 大学生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存在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在校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有限,攀比心理较重,常常会购买一些自己无力支付的高档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校园借贷平台轻易将钱借给学生,帮助他们暂时的周转资金,无形中助长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和消费欲望,出现了严重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现象,有的甚至远远超出了个人甚至家庭的承受能力,身负“巨额债务”,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2.3 大学生暂无收入来源的实际状况。

从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尚未实现经济独立。不论是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在校的其他费用依然由父母承担。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渴望寻找到一种“既可靠又稳定”的经济来源,以便于满足他们额外的需求,增加自身的优越感,而校园贷款就是他们选择的方式之一。

2.4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并未认识到校园贷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校园贷”的迅速崛起导致一些“乱象”随之出现。众多校园借贷平台将目光瞄准了法律意识淡薄的大学生群体,埋下了诸多隐患。“校园贷”平台缺乏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缺陷和风险漏洞,甚至一些借贷平台还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行为。不少“校园贷”平台为了争取大学生市场,不惜进行虚假宣传,直接刺激了大学生非理性借贷和不合理消费。现阶段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尚未成熟,他们无法认识到“校园贷”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上当受骗,深陷“校园贷”的泥潭。

2.5 家庭及学校教育的缺失。

“校园贷”在各高校校园中屡见不鲜,但学生家长们却少有耳闻。家长的不知情使其无法直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思想引导,导致学生不计后果地盲目追求“校园贷”。与此同时,“校园贷”的肆意泛滥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高校理应从新生入学之日起向大学生普及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抵制不良校园贷款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识与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辨别贷款消费类型,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基于以上原因,校园贷通过金融平台进行校内推广、宣传造势,贷款人鼓励大学生通过借款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在其推行过程中抓住了学生的消费心理,甚至放宽了对借款人的主体资格的限定,并且通过予以大学生借贷的诸多优惠活动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迎合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3、 校园贷的危害及案例解析

3.1 大学生网贷平台门槛低。

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格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相关资质的审核,很多借贷平台的审核和风控几乎如同虚设。对于有强烈消费意愿但尚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来说,仅凭一张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能在校园借贷平台在线办理借款,既方便又快捷。此外,各校园贷平台之间对同一借贷人的借款信息没有实现数据共享,同一借款人可以在多家平台借款,这便导致了大学生盲目贷款、过度贷款,进而出现了消费过度等不良现象,以至于最终无力清偿债务。

3.2 极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日常的生活花销均由父母承担。

如若学生在校时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以及生活恶习,那么父母每月所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因此,这类学生可能会将目光转向“诱人”的校园贷款,一旦其无法按时还贷,最终还是应由学生的家长承担相应的责任。可想而知,这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3 当大学生贷款过度,无力清偿债务时,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碍于面子的大学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躲避债务。

有的学生会选择赌博或者寻找其他借贷平台进行“二次借贷”,有的则会选择偷窃他人财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更有甚者会选择以自残、自杀等方式来逃避债务。总而言之,“校园贷”引发的悲剧比比皆是,不论是以上哪种逃避方式,都严重威胁着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3.4 网络贷款“低门槛”的背后,存在冒名借贷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放贷者不文明的催收手段,给借款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学生在借款时被要求填写同学、朋友以及亲属的真实联系方式以便于借款方催款。如果学生不能按时进行还款,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这类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学生的人身权利,但是对于借款平台来说早已成为了常态。所以说,在看似方便快捷的“校园贷”背后,往往深藏着陷阱甚至也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