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英语语境,激活英语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英语语境,激活英语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经济发展的今日,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但学好、掌握好和运用好这门语言是令我们多数学生头痛的事情。并随着词汇的不断增加与其难度的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逐渐变得困难,难以同教师的教学进度相适应。同时对于英语的兴趣亦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丧失。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创设语境 激活课堂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必要的语言,其地位可想而知。故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是英语教师当前最重要的目标与任务之一。但学好、掌握好和运用好这门语言是令我们多数学生头痛的事情。随着英语词汇不断的增加与难度的加深,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越来越丧失信心。故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不但对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当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而教师通过创设英语语境进行英语教学活动,是一种情境画的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寓教于乐,提升语言交际功能。创设英语语境,开创情感教育平台,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让兴趣激活英语课堂

所谓英语情境教学就是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学情境活动,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浓郁的情绪氛围中充分体味英语教学内容,继而达到利用英语语境激活英语课堂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创设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语言情境,从而让学生有效地在情境中进行学习与交流,做到为用而学,学有所用。

1. 投其所好,引情激趣

在英语教学设一些对经典故事、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名人轶事、顶级赛事的探讨,投其所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涉及到音乐这一话题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列举自己所爱的歌星和乐队。通过列举这些学生所爱的东西作铺垫来逐渐导入新的知识,学生们会在一种轻松、喜悦、向往中了解新内容,接受新知识,从而使他们产生兴趣,这可真谓“曲径通幽处”。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英语周”、“英语模拟表演”等活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英语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还有主持学校举办的各种庆典活动时,让学生用英、汉双语报幕等,让学生可以增多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而这些关于训练学生英语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说英语的能力,提高英语成绩,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大声说英语的能力,让中国式的英语不再是“哑巴英语”增强了学生的勇气,诱发了其对英语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的学习英语。

2. 结合现实生活,促使英语生活化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能时时准备着英语教学设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英语。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通过校园、教室等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设备,如此不但让英语转为生活化,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一切事物进行英语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听力水平。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体验。

3. 借助多媒体,使学习内容变得动感

在创设新颖有效的情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创设,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将英语新知识的创新欲望与潜能转换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帮助了学生感性地理解语言材料,并将沉睡在课本上的死的文字,以各种各样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有声有色的真实语言场景中烘托出“无声”的学习内容。它不仅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观察力,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等,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4. 以歌曲渲染情景,寓教于乐

音乐能够让大多的学生产生共鸣,故而利用音乐语言进行创设英语语境是较为有用的手段。过节对于学生而言是最高兴的一件事了。结合学生喜欢过节的心理,在学到某个节日或正好遇到某个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和这个节日相关的一些音乐,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节日礼物、布置教室、表演节目、课外收集有关的资料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特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他们的才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种种潜能。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调节学习情绪,不仅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让学生充分了解了外国的节日,而且达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总之,语言总是附于一定情境的,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争取一切可以使用、开发的资源,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和认知的乐趣,乐于参与和学习。

教育部. 英语新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