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纳洛酮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共收治1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纳洛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 纳洛酮;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129-02
doi:10.14033/ki.cfmr.2016.7.070
在临床上,慢性阻塞性疾病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内科疾病,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患者的肺通气不足,导致患者的肺通气血流比例出现异常变化,使得机体的耗氧量显著增加,从而会对患者的颈动脉窦受体产生直接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兴奋现象,这又会使缺氧情况得到加剧,并会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现象,并会最终引发程度各异的呼吸衰竭现象,严重时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以往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时,常规疗法主要包括抗炎平喘、低流量吸氧以及祛痰解痉等内容,同时也需要对患者的酸碱失衡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进行纠正,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缓解其呼吸衰竭症状,但是效果难以令人满意[1]。为了优化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选取150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分析纳洛酮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56~79岁,平均(63.4±3.4)岁,病程为6个月~6年,平均(3.3±0.2)年;观察组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55~77岁,平均(63.5±3.6)岁,其病程为7个月~8年,平均 (3.5±0.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要实施抗炎平喘、低流量吸氧以及祛痰解痉等常规治疗,同时也需要对患者的酸碱失衡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进行纠正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纳洛酮(河北奥星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065379)进行治疗,方法为:在体积为1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纳洛酮0.8 mg,静脉推注,每日早晚各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主要是肺活量、最大通气量、1 s用力呼吸量)和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显著缓解,且其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的症状有一定改善,且其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显著改善;无效:患者的症状和相关指标均不存在任何明显变化[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1 s用力呼吸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上,慢阻肺属于一种常见病,患者需要及时地进行临床系统化治疗,否则便会出现程度各异的呼吸衰竭症状,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此外,也有研究人员指出,慢阻肺患者多伴有程度各异的肺功能异常现象,而针对存在呼吸衰竭合并症的患者,其肺功能则会显著较差,这就需要及时地逆转患者的呼吸衰竭现象,从而才可以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3]。与此同时,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也会出现异常表现,其原因在于患者的呼吸功能受到病变的影响,所以,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也常常被用作衡量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纳洛酮属于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在人体内源性阿片肽中,主要包括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且人体中的脑外周组织以及脑垂体是其主要来源部位。一般而言,如果人体机体处于感染或者严重缺氧状态,人体的整体应激水平会显著较高,在应激刺激下,垂体前叶的生物活性会被显著激活,从而能够分泌出较多的内啡肽等物质,即临床上所谓的内源性阿片肽,其能够与下丘脑部位的受体有机结合,从而会对人体的呼吸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现象,严重时可伴有呼吸衰竭表现[4]。有研究人员指出,在应激状态下,内啡肽的释放量会显著增加,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如脑水肿以及低血压休克等,这又会使患者的呼吸衰竭现象得到加剧[5]。在临床上,纳洛酮的组成结构与吗啡接近,属于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吗啡的特异拮抗剂,因此对于内源性阿片肽的毒副作用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纳洛酮也能够和吗啡的受体有机结合,从而在仍措挠胧芴逑嗷ソ岷系墓程中能够起到阻断作用,因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可以显著地缓解患者的呼吸衰竭现象。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可知,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纳洛酮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情况,且安全性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倪思勤.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5(8):50.
[2]贺石良,许峰,谢清清,等.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96例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10):80-81.
[3]周劲松.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7):161.
[4]谭磊.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85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J].延边医学,2014,22(23):81-82.
[5]李海燕.纳洛酮联合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早期肺性脑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4):19-21.
[6]罗战云,李志平.纳洛酮联合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69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5(8):1784-1785.
[7]陈虹.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4,22(15):15-16.
[8]李乾程,潘碧,李星,等.纳洛酮用于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5,5(1):55-56.
(收稿日期:20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