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喻的经济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喻的经济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体现的是语言结构上的经济性,建立在客观世界空间和时间的邻接性基础之上;当转喻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时,其生成受制于认知的经济性,遵从的是关联原则和突显原则。并且转喻结构上的经济性是生成于转喻思维认知上的经济性的。

关键词:转喻;经济性;关联;突显

1.引论

传统观点将转喻视作是某一事物借用或伴随另一事物的名称来代表的方法,而现在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是简单的词语的替代关系,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赵艳芳,2002,P115)。而这种“接近”(后文用“邻接”来解读)和“突显”关系所体现的生成机制就是认知的经济性,遵循的是关联原则和突显原则,具体表现为转喻修辞手法结构上的经济性。

2.转喻结构上的经济性

揭侠(2004)曾指出人们使用转喻的目之一就是图省事。这里所谓的省事其实就是转喻结构上的经济性,即结构形式上的简洁明了,文字精练,重复减少。在此,笔者将借用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1)用容器指代内容

①会訾ドツとわいた。这个例子中若把“会场”看作容器,那么“内容”就是听众。喧腾的主体只能是会场里的听众,以“会觥碧娲“会訾扦温\”,是容器代替内容的用法,文字精练,但对于意思的理解毫不影响。

(2)整体和部分之间的互换

②冷i欷蛎鳏堡盲绚胜筏摔筏皮悉い堡蓼护蟆4死子以“冷i臁碧娲“冷i欷违丧”,是整体代替部分,结合生活常识,打开的当然是冰箱的门。这亦是基于空间的邻接性。

(3)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互换

③ハサミを入れる。此行为动作性表达简单明了,暗示“の毛を刈る”这个结果意义,与“ハサミを入れて、の毛を刈る”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这种情况下,对这两种表达的取舍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时间上的邻接性,以原因来表达结果意义。

(4)产地指代产物

④ボルド`指代ボルド`bのワイン。用法国地名“波尔多”替代产物“波尔多产的葡萄酒”,这是与现实世界中产出的过程相关的,可视作以时间的邻接关系为基础产生的语义。

(5)制作者指代作品

⑤ピカソ指代ピカソの}。从历时的时间轴来看,也是与生产的过程相关的,亦可视作以时间为基础产生的语义,体现了转喻结构上的经济性。

(6)具体和抽象之间的互换

关于具体和抽象之间的互换,日本学者佐藤信夫(1997,P171)认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动词的连用形作名词,指代动作结果的意义,基于时间上的邻接性。如⑥稼ぎ替代稼いだ金E;另一种情况是用特性指代此特性的主体,如⑦九寸五分表示短刀。

赵艳芳(2002,P116)认为,转喻也是倾向于用具体的有关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转喻的“具体-抽象”的代替功能用得最多的就是“感情范畴”。如⑧Don’t get hot under the collar(赵艳芳2002,P46,此例由莱考夫列举)。根据体温的变化来对感情进行描述,此句体温升高表达的就是愤怒的意思。而⑨冷汗が出る,用结果出冷汗来表达或因羞愧、或因惊恐才导致了出冷汗的原因(揭侠,2004)。分析以上两个例句可见,在感情变化和生理特征之间是存在原因――结果的关系,构成了对“感情”进行转喻描述的生理、心理基础(赵艳芳2002,P118)。又因果关系是时间的邻接性关系中的一个特例,因此,生理和情感之间的互换可以看作以历时时间轴上的邻接性为基础产生的转喻性表达。在表达上生动形象,结构上也是清楚明晰,通俗易懂。

笔者对转喻的例句分析基于佐藤信夫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上几大类。通过观察,可发现(1)(2)是基于共时空间内的邻接关系而成立的转喻,(3)(4)(5)是基于历时时间轴上的邻接关系而成立的转喻,至于(6)该如何处理,佐藤信夫并没有进行详细论述。有日本学者认为,邻接性分为空间邻接性和时间邻接性两大类。笔者认为具体和抽象之间的互换也无外乎立足于这两种邻接性。生理和情感之间以及动词连用形作名词存在原因-结果的关系,属于时间上的邻接性,而用特性指代具有此特性的主体是空间上的邻接关系。

3.转喻认知上的经济性

转喻结构上的经济性基于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邻接性,受制于人的认知经济性。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个突显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赵艳芳2002,P116)。语言交际受相互竞争的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制约,交际者只能选择具有突显、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董成如,2004)。由此可见,突显原则作为转喻的认知原则之一,体现的是一种认知上的经济性。

接近原则和突显原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是转喻认知的完形心理基础(赵艳芳2002,P99)。此处的接近原则即为关联原则。温格瑞尔和施密特(2006,P332)指出,关联要根据对人的认知环境的影响效果和处理短期信息的效率来理解。另外,关联和认知效率有关,而认知效率要求经济地利用资源。这亦满足于上文提到的交际原则的要求。认知效率是认知经济性的体现。而认知经济性则是指对用最小认知努力获得最大量的信息。由此可见,关联原则作为转喻的另一认知原则,体现的也是一种认知上的经济性。

另外,根据李福印(2008,P166)一书中指出,概念转喻的生成受到以下原则的制约(Barcelona 2002:230-231):A认知原则: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有关的、易完形感知的、典型的转喻目标。可见,转喻表达的喻体和目标若基于认知突显原则,其归约性就越强,就越容易被人们接受。B.交际原则:为了满际的准确性和交际的“经济性”,人们通常选取清楚明白的、相关性强的事物来转指模糊不清、相关性弱的事物。此处的交际原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关联原则。而突显原则和关联原则是相辅相成,在转喻中同时起作用。

因此,可得出以下结论:转喻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其生成受制于认知经济性,遵循的是关联原则和突显原则。在此,笔者将对上文涉及到的例子进行具体解读。

(1)突显原则

一个物体,一个事物、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赵艳芳,2002,P116)。根据李文浩(2011)中指出,Radden & Kvecses(1999)提出了21条具体的认知突显规律,例如他们认为以下各组的前者比后者更为突显:人与非人、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互动与非互动、核心与非核心、直接与非直接、即时与非即时、量大与量小、支配与非支配、完形与非完形、有界与无界、个别与一般、常规与非常规、典型与非典型,等等。

①“会觥弊魑一个容器,“会訾扦温\”作为内容包含于此容器中,具备完形的特征,在心理上更容易被识别;②“冷i臁弊魑一个整体,相对于“冷i欷违丧”而言,具有完形的特征;③“ハサミを入れる”指代“の毛を刈る”这个结果,相对“理发”概念而言更形象、直接、具体;④地点“ボルド`”转指产物“ボルド`bのワイン”,相对于产品来讲,“产地”是有界的,在认知上更为突显;⑤用“ピカソ”指代“ピカソの}”,创作者转指作品,“毕加索”是具体的人、是更具体的、可完形感知的事物;⑥“稼ぎ”替代“稼いだ金E”,用动作的结果转指动作,化抽象动作为具体事物;⑦“九寸五分”指代“短刀”,相对于“短”这个模糊的概念而言,准确的数字更具体,认知上会优先选择;⑧和⑨分别用体温和生理特征转指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在认知上更为突显。可见遵循认知突显原则也就实现了经济最大化原则。相关理论(又译关联理论)从信息处理的认知特点出发,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即人们是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认识世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为“相关”的信息(赵艳芳2002,P174)。

上文的容器-内容、整体-部分、原因-结果、制作者-作品、产地-产物以及具体-抽象转喻都是建立在邻接性基础之上的。这种邻接性的建立其实就是根据已知的旧信息来寻找关联,以进一步取得新信息、理解语意的具体途径,而邻接性的具体表现则是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的具体要求。而关于邻接性是如何体现关联原则的,笔者在上文分析结构转喻的经济性中有略分析,在此就不重复展开了。

(3)突显原则和关联原则相辅相成的关系

赵艳芳(2002,P174)认为关联理论将认知活动中的相关性作为统揽一切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纲”,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有一个目标,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那怎么才能做到认知过程中“最小的投入”,实现认知的经济性呢?笔者认为通过如下原则可以办到:

第一,寻找相关的信息,表现为邻接性的建立,即为理解某个事物或话语,可以通过寻找已知事物和新事物之间的邻接性来实现关联,搭建认知的桥梁。第二,通过突显原则来实现最小认知投入。第三,二者相结合,突显最为相关事物来实现最佳关联,从而做到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例如①中,想表达“会场听众人声鼎沸”这个语意,而能和“听众”产生关联的事物有很多,可以是“会场”,也可以是“表演者”,亦可以是“场地具体设施”等等。而言语者在表达这句话时,遵从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首先,根据空间的邻接性和认知的突显性,用包含“听众”的容器“会场”来指代,而“会场”具备完形的特征,在人的心理上更容易被识别;其次,这种认知的经济性表现在具体句子结构中就是用“会觥碧娲了“会訾扦温\”,简单明了。通过认知上的经济性原则用最精简的表达实现了最大的认知效果。

4.总结

转喻结构本身体现的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并且这种结构形式上的经济性生成于转喻思维认知上的经济性。转喻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客观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邻接性为基础而产生,受制于认知的经济性,遵循的是关联原则和突显原则。而关联原则和突显原则相互作用实现的是认知的经济性,即以最小的认知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这也正是转喻思维的具体要求。(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7卷,第2期

[2] 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著)彭利贞、许国萍、赵薇(译)认知语言学导论(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揭侠.齐明皓.日语中的换喻[J].外语研究,2004年第5期

[4]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以现代汉语若干“全量/强调”义构式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

[5]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 踬t一.JRのレトリック[M].|京:海Q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