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界定及其途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教育教学改革就像庞然大物,推动起来会有很大阻力,也会遇到极大困难。院校长独特的思维品质,先进的办学思想,国际化的教育视野,身体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对加快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11-0018-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其深层次的工学结合是其重要特征。本文基于“中学”的视角,深入分析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内涵标准,提出其运行过程的系统性模式化与相配套机制化的概念,并结合天津职业大学国家高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实践,从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剖析了“教学做”一体化中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做中学;工学结合;模式化;机制化
2006年,我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围绕“培养什么人”、“谁来培养”、“怎样培养”的高职教育三个核心问题,经过三年示范校建设,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实现了新的发展与突破,卓有成效地推进了课程体系改革、生产性实训开发、“双师”结构团队构建、质量管理水平、学校文化创新等深层次内涵建设,凸显了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尤其是学校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涉及滨海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及800余家企业,用人单位称赞职业大学学生“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2009年,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授予我校“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本文以天津职业大学国家高职示范校项目建设为例,分析探讨天津职业大学“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标准及其途径建设,以求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有所启发和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应加强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多元协作,其中工学结合作为其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实的办学实践中,存在着内涵标准界定不清、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应着力弄清深层次工学结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要求,寻找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增加“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在运行模式、保障机制中的比重,推进并实现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
1 “融‘教学做’为一体”内涵的理解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文件中理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的改革,“教学做”不是“三段式”或独立进行的,应该是三者的融合,以实现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目前高职院校在其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其内涵层次标准以及操作实施方面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其重点和难点之处,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笔者认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所谓“做中学”,是指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遵循“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天津职业大学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过程中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开展的。
与之相较,“学中做”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其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所以“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
2 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内涵标准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方式方法很多,但何谓深层次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笔者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关键要素。
2.1运行模式化
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址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高职课程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体现在“工”、“学”自身交替上,更重要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内涵建设,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标准不到位的重要方面。
2.2运行机制化
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化的核心内涵,是体现在模式实践过程中的机制配套问题,这是解决当前工学结合开展“难”的症结所在。目前,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企业的积极性理所当然地没有学校高,工学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职院校一方“埋头苦干”,而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参与方的行业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参与度还相当薄弱,这直接影响到工学结合的内涵质量与实施效果。为此,笔者认为,应完善职业教育法规政策,强化企业及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参与;推进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校企在院校文化、专业建设、高职课程等方面的多层次融通等作为机制配套的有效途径,以保障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正常运行。
3 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建设实践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深层次工学结合在着眼于“做中学”层次标准的基础上,其运行主要是在模式与机制两个层面下功夫。为此,天津职业大学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生产性实训内涵建设、“双师”结构团队的构建、项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与示范校内涵建设相配套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3.1 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课程改革是其模式创新的核心问题。纵观高职课改历史,共有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2年以前,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本科压缩式的延续,其课程也基本上是学科压缩饼干式的复制。2002年《教育部关于60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年2号)强调以理论课程“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学时并进行同类课程的适度整合;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这是变化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2004年“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vm2004)”的改革,这次课改的典型特 征是从职业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Felix Rauner教授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2007年教育部要求高职示范校建设中试点采用这一方法,这次课改的典型特征是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实施课程的整体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正是基于课改第三阶段的要求而实施的。学校加大职业教育基础理论和课程理论研究的力度,将研究的成果不断传播到学校层面的一线管理者和教师中,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以8个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相关专业群23个专业和其他一般专业3个层面联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即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及工作过程来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经过多轮研讨与训练,形成了工学结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到目前为止,学校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完成10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其中有92门课程、87名教师通过学校教师教学设计达标验收。重点专业群和一般专业163门课程,初步完成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2010年学校计划再完成300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另外,1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8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8个示范建设专业已经完成了77本教材的编写等。
3.2 推进基于项目管理与开发的生产性实训建设
生产性实训是指实训过程实现生产化,即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以实现经济效益来补充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所需,并在生产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真正实现学生项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方式。“就目前而言,生产性实训因其内涵理解不同和院校自身条件所限,使其在实践运转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和形式。”我校做法主要有:一是严格实训项目的立项审批,形成可行性、操作性,体现先进性的项目建设方案,并由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论证确立项目。二是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包括任务进展、资金使用以及实施过程监控等方面。三是强化项目的绩效考核,包括设备条件、实训制度、操作规程、职场文化等,实现与教师绩效考核的直接挂钩。三年中,新建34个、更新25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等。
如机电(数控)专业构建的“做学一体、训赛相通”实训模式是学校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典型案例,其内涵包括:
一是课证融通。该专业课程体系以整体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推进以数控操作、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双证、多证教育,实现课证融合。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参照国家职业技师标准,技能水平参照国家职业高级工标准。毕业生中级达标率100%,高级达标率超过50%,多证率达80%以上。
二是训赛一体。该专业教学组织与技能大赛结合起来,以赛促学,以选促练。竞赛培训采用“四训三选”(培训初选培训复选培训三选培训参赛)训练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技术高手。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以每年高职数控大赛为契机,将数控技能大赛培训纳入核心课程教学,借助社会大赛考评活动扩展训练内容,按步骤地组织训练活动。
三是产训结合。机械实训中心在确保大赛实训和日常专业实训的同时,结合生产计划将加工任务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从而以产带训,以产养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 构建“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双师”结构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结构上专兼结合,使其兼职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比例逐步达到1:1;二是提高具备双师能力教师的比例,目前已达80%。
学校基本建设途径:一是从2005年开始,新来研究生教师带着题目下企业一年,并实现校企共同考核:二是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如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考核,青年教师参赛取证率96.1%,其中高级工参赛取证率100%,中级工参赛取证率95.7%1三是确保在校教师每2年下企业不少于2个月等。示范校建设中,学校获得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1个市级专业教学团队,王艳国教授获得“国家名师”称号,丁桂芝、章建新教授获得“天津市名师”称号等。
如眼视光技术专业专职教师100%具有职业资格和考评员资格,其中50%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考评员资格,同时被聘为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注册审查员;高水平兼职教师占师资队伍的50%以上,真正做到高技能技师训技能,高水平专家进课堂,该专业师资团队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再如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团队30人中,专职10人,兼职20人,专职教师中具有酒店工作经历的占50%,100%具有中级以上酒店职业资格证书;兼职教师全部来自天津市各大星级酒店,其中副总经理和总监6人,部门经理12人,主管2人,均具有8年以上酒店工作经验,形成了兼职教师资源库。
3.4 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顶岗实习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主要标准是岗位技能要求能顶岗、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得到一定的工作报酬、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普遍遇到顶岗岗位数量不足以及顶岗实习管理难的问题,为此,学校一方面多渠道拓展顶岗实习岗位,一是主动了解企业技术及培训需求,拓宽实习岗位渠道;二是通过与各类学会协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成片开发顶岗实习岗位群;三是把顶岗实习与学生毕业设计密切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一是通过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二是完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要定任务,定指标,定质量,定考核,定报酬等。
深层顶岗实习的到位与其过程规范管理,使其工学结合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学院与日上免税行合作进行顶岗实习,奥运会期间,酒店管理、商务英语、日语、韩语等专业学生共158人在现场顶岗服务:2005年在天津泰达万丽酒店召开的亚欧财长会议中,该院66名学生参加会议服务;2008年天津举办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中,参与会议服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达90余人。同时,机电(数控)专业从2006年开始推行顶岗实习按时间分段、按内容分层、按方向分岗、校内外结合设岗运行机制,在顶岗实习环节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管理考核制度。
3.5 与示范校内涵建设相配套的机制创新
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实践都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制建设与机制创新,因此学校在重视示范校建设运行模式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其配套机制的建设:一是深化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突出人性化、个性化、柔性化,倡导管理由过去的限制人、管人转变为激励人和发展人,同时加强以全校范围内的制度建设,以制度为导向加强对师生的规范管理。二是推进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天津印刷包装职业教育集团与天津旅游酒店职业教育集团,其主要职能是加强集团内校际、校企间的交流合作,统一组织招生与就业安置工作,建立集团专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校企,实现集团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生源、就业岗位的合理配置,统筹安排教师培训,通过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建立与环渤海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推进以示范校配套机制为目标的第三聘期聘任工作。学校此次聘任工作与示范校建设有机结合,突出示范校建设参与度、贡献度在岗位职责、待遇分配中的杠杆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岗位职责中示范校的元素,量化了示范校任务的考核标准,大幅度提高职工校内津贴,人均增幅达到30%等,从而触动了全校教职员工参与示范校建设的内在动因,使学校在制度层面建设方面凸显了管理示范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在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从工学结合深度上,其“教中做”、“学中做”、“做中学”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过程,其“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标准主要体现在运行模式化与运行机制化两个方面,模式化方面强调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化方面则强调在模式实践过程中的机制配套问题。“做中学”下的模式与机制的有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让学生进行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实际操作与技能训练,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实现深层次的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