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中国画的气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中国画的气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画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内涵丰富,技法独特,笔墨中蕴含着精神,黑白中包罗着万象,意境深远含蓄,气韵生动传神。气韵成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也是历代画家的孜孜以求。

【关键词】气韵生动 形神兼备 意境 传神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画内涵丰富,技法独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画讲究“气韵”,谢赫主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顾恺之提出“传神论”,潘天寿说“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齐白石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可见“气韵”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文艺评论家对“气韵”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文化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此时文人士大夫画家已经出现,且人才辈出,品人、品书画的理论也陆续出现。东晋的顾恺之、南朝的宗炳、南齐的谢赫等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画家和艺术评论家。谢赫的《古品画录》,第一次对绘画品评提出了“气韵”的标准,谢赫“六法”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是也”,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概念,“气”原为哲学范畴,在当时,是指天地万物的“本源”。所谓“气韵生动”就是指的艺术家通过笔下的具体形象表达出物象的内在精神,以及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它是艺术家主体精神力量与自然宇宙生命力的统一。可见气是贯穿于宇宙间的一种物质,人、自然、画都要有气贯穿于其中,画中的气,就像人的气一样,气是一种生命的本质,人没有气就没有生命,画没有气也没有生命力,有了气,画才有生命。画中无气,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奄奄不可几日。魏文帝曹丕在《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这和谢赫提出的气实质上是一致的。士大夫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提出“澄怀味象”“应目会心”的观照方式,以及“畅神”的审美体验,顾恺之第一个提出绘画“传神论”,强调通过一定的形象表达出对象的神韵。一幅画、一个字,其中的一点、一划、正反、刚柔、疏密、动静完全自然地组合为一个大千世界,毫无斧凿之迹,这样才能称得上有韵味。中国的山水画多“平淡空灵”之作,实质上是文人画家们主观情思淡化的表现。

“气韵生动”和“神似”有密切关系。元代的杨维桢说得十分明白:“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气韵”离不开“形似”,但又超越“形似”,只有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拘泥于外形的相似,而不把握审美对象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不可能实现“气韵生动”的,正如白石老人“似与不似”之所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最早由东晋的画家顾恺之提出,后被历代艺术家所推崇。“形”就是物体的形状、形态、外貌;“神”是指形体内部所包含的风骨、气韵、神态、精神、生命力。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的描绘,达到最终表现神态气质的目的。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形似是神似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方法,而神似是形似的最高境界。为了传神,必须由写形开始,但写形不是目的,最终还要写神,实现“形神兼备”。只有这样,才算完成了艺术的本质真实。

“气韵生动”与“意境”、“胸有成竹”一脉相承。有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对“意境”的一种见解,艺术家要移情入物,使描绘的对象成为自己情绪、意向的化身,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把情感写与笔端,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o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体现出一种艺术境界,也是艺术家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苏轼评唐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就是一种气韵流淌,意境的超然。“胸有成竹”是中国传统美学经验的概括之一,也是造型艺术常用的美学概念。最早由苏轼提出,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反复考虑和推敲,要形成审美意象整体性。二是在胸中孕育出成熟的整体的审美意象之后,要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不可今天画一笔,明天补一点,拼拼凑凑,支离破碎,缺乏整体美感。三是“胸中之竹”、“意中之竹”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真实之竹,而是主观化和情感化了的“艺术之竹”“气韵之竹”。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短短八个字,却深刻地揭示了一条审美创造的规律。“造化”是指客观事物、自然规律。“外师造化”就是艺术家首先应该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向客观事物和自然规律学习,使万物形象进入胸怀。当万物进入胸怀之后,只有经过心灵的再组织、再加工、再创造,化为胸中的审美意象,创作出真正神妙的作品,达到“中得心源”的境界。张彦远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意思很明白:写事要写其气质神韵。

中国书画中的一张纸,可以看作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一笔下去,定乾坤,出天地。天地之间是一个宇宙,胸中是一个宇宙,书画又是一个宇宙,通过笔,把气传给墨,让墨化生出天地之间的大千世界,纸上的宇宙世界就产生了,胸中的天地大小,决定纸上的宇宙大小。中国书画家是用笔墨来创造一个宇宙,一个画中的宇宙,所以余绍宋指出,绘画以水墨为雅,以设色为俗,又讲到用笔以淡笔简笔为雅,涉笔浓重或者繁缛为俗,品评书画要以书画家能否穷尽万物之理,以创造书画中宇宙大小来论,绘画不是单纯的笔墨色彩问题,而是一个领悟万物之理的思想境界问题。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就像宇宙那样,组织的自然贴切,在不经意中,而一切法度却尽在其中,使天地之气和宇宙万物之理融合在一起,化之于笔墨,穷性尽理于书画,才称得上神明之迹,才有气韵生动的效果。把胸中的浩然之气运于笔端,这个过程是聚气,张彦远提出的“意存笔先”就是聚集平时所养的浩然之气。气聚齐了,即可挥毫泼墨,浑然天成。潘天寿画荷表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气韵,吴昌硕、齐白石则以金石之气贯穿于书画之中,格调高雅,气韵横生。

“气韵”是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也是文人画家的孜孜以求,本人从谢赫的“气韵”入手,对其进行一番理论,难免有不妥之处,期望专家学者斧正。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