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剧进课堂为衰落的戏曲打开天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术交流
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对渐渐远离城市舞台的传统戏曲的传承意义重大。
2006年的夏天,笔者走访了河南滑县大弦戏剧团。经过数小时的奔波,笔者到达了滑县,顺着当地人的指引,终于目睹到了剧团的面貌。剧团的大门不大,锈迹斑斑,走进大门,剧团的景象一览无余,一排低矮的瓦房加上它们圈住的空地,就是整个剧团了。剧团老团长谈起剧团的现状特别担忧,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弦戏演出市场逐年萎缩,经济收入逐渐减少。现在,城市里一点市场都没有了,只剩下农村这一块了,主要是给农村过古会、搞庆典、祝寿、续家谱还有给过世的人过阴寿时演唱。因农村只有农闲时才请戏入村,所以大弦戏剧团一年只有五六个月的演出时间,按一天两场算起,一年也只有300场次左右,除去各项演出开支,每场所剩也就是二、三百元。每年县财政所拨的经费仅够补贴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演员平均月工资不足150元,也仅够上交养老保险金。剧团放假时,演员全靠外出打工、做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剧团无一间排练房,服装、道具、音响大多还是20年前的班底,更新困难。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剧团近20年没有培育新人,剧团各行当青黄不接。
不久前出版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辑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这本书调查的剧种包括了河南、福建、广西、陕西、浙江、安徽、青海、山西等省的剧种,很全面地介绍了全国各省剧种剧团现在的处境和当前存在的困难。从这本书对河南剧种剧团调查来看,“河南曾经存在过45个地方剧种,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很多剧种已经消亡。1982年全国戏曲普查时,还存活着26个剧种。目前,有演出活动的剧种13个。……能长年演出的职业剧团三个,长年没有演出的职业剧团五个,没有职业剧团的濒灭剧种六个,……从艺术生产、演出活动、人才队伍、艺术影响力等综合素质分析,河南戏曲的豫剧、曲剧、越调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其它小剧种处于弱势地位,其濒临灭绝的处境非常明显。”山西是个戏曲大省,在1983年编纂《中国戏曲志》时,经调查统计还有49个戏曲剧种,可经历了20年之后,截至2003年底,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种仅存28个,有21个剧种已经消亡了或者没有专业及业余剧团演出了。山西的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大概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了,从这本书对山西剧种剧团调查来看,蒲剧艺术在近年来每况愈下,市级蒲剧院原有两个剧团,而现在只有一个了。剧团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了演员的流失和演出水平的下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剧团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笔者觉得现在在保护方面除了国家和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外,更主要的是培养这些遗产的后备人才,使这些珍贵的艺术有人可以继承,有了继承才可以有以后的发展。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第2辑中,《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分析》一文写到:“根据泉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设立有南音、戏曲、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为艺术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输送专业人才1000多名,同时开展了传统艺术进课堂工程。1990年以来,市政府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连续15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涌现出数百名南音演唱新秀。”,我们看出泉州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京剧新秀、爱好者的好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明体现,也是确立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虽然把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对抢救这些日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至少在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上迈出了一步,使中小学生能更全面、深入了解京剧等戏剧国粹,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国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孩子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