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岛题材“入味”文艺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岛题材“入味”文艺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幕上,硬汉“老三”穿行在青岛德式风情的建筑和街道中“打坏人”;全程在青岛拍摄的电视剧《厂花》正在热播中;话剧舞台上,以英国老人来青归还“龙牙”为蓝本改编的话剧即将开演;另外,讲述老青岛人生活样貌的舞台剧《劈柴院》也即将与大家见面。青岛这座“天然摄影棚”不仅引进了众多的经典作品,越来越多的本土化题材也开始“入味文艺创作

话剧《白色的房间》:一枚“龙牙”引发一段中德情缘

2002年11月,一位年近七旬的英国老人詹姆斯・阿・吉尔曼来青归还了5岁时在水族馆偷走的“龙牙”(鲨鱼或鲸鱼牙),并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引起很大反响。如今,那位老人被转型为德国人,并被附以一段青梅竹马的跨国之恋,“龙牙”被拟人化,成为了爱情的信使。这就是话剧《白色的房间》的故事蓝本。

该剧的编剧、德方负责人玛丽・思蒙奈特女士告诉记者,2010年她初到青岛听到这个故事时,就意识到它将成为剧本的蓝本,她希望这部剧能够触动两国观众的内心。

该剧的瑞典籍作者安德烈斯・斯尔特在创作过程中,将“爱情”作为出发点,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青梅竹马的德国小男孩与中国小女孩一同发现了神奇的“龙牙”,而后“龙牙”成为女孩儿送给因为战争而必须返回德国的男孩的信物。60年后,德国男孩变成了德国老人,他在去世前将一个装满他一生秘密的盒子交给了自己的孙女,里面是他珍藏一生的爱情,回忆慢慢展开,孙女踏上了寻找爷爷爱情的旅程。“这个故事中蕴含的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直到失去,到最后失落的感情,是没有地域国界之分的。每个人都能体会这种感情。”她说。

谈起“白色的房间”这个名字的由来,她阐释道:“白色是一种可塑造的颜色,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绘上自己希望的色彩。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一种自己已远离,或一种从未接触过的生活。”另外,整个舞台也将设计成一个白色的房间,房间里将同时设计三层平台,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时空: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现在的德国、还有剧中最重要的地点青岛水族馆。如此设计,便于剧情在讲述者的陈述中不断闪回跳跃。

中方负责人、青岛话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克介绍说,《白》剧从建组以来,已经运作了近半年,如今中德两国演员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争取6月中旬跟青岛观众见面,同时举行“初识德国”主题活动,还计划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11年10月该剧将登陆德国帕德博恩市威斯特法伦剧场,并配合“初识中国”主题活动。一个故事、一次艺术创作,将两个国家、两座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并开创性地实现了多项尝试和创新。

该话剧取材青岛,由中德两国艺术家共同完成,剧中主创人员由三名中国演员和两名德国演员组成,该剧的上演,有助于加强中德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剧中史无前例的创举是――首次运用双语演出,并且不带字幕翻译。演员们分别用汉语和德语进行演出,还必须能保证让观众看懂。

王克对这部话剧充满期待,“我曾经看过半个小时的汇报演出,很激动,被深深地震撼了。”这部剧融合了中西两种艺术形式,在西方安静的叙事中糅合了中国话剧夸张的肢体动作。另外,该剧还带有童话色彩,主要道具“龙牙”由人来扮演,他是见证者、叙述者,还是情感的传递者。“我们打算用这部作品冲击201 3年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希望它能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一笔!”

舞台剧《劈柴院传奇》:方言+曲艺,呈现原汁原味“老青岛”

“卖蛤蜊海蛎子来――”“香油辣菜――”“红瓤萝卜儿――”“豌豆豆――”“拔凉解渴的冻冻来――”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着“小贩们”从各处走向舞台,仿佛置身于上世纪40年代末民生兴盛的江宁路劈柴院。

上世纪40年代,馄饨、锅饼、炉包和豆腐脑等名吃汇集的劈柴院,是青岛最早的“美食城”;同时因为那里还云集了说书的、唱大鼓的、相声表演等”撂地―艺人的露天演出,也是青岛最早的娱乐场所。当时,南来的、北往的小客商常常入驻劈柴院,为的就是拜会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如今,青岛市歌舞剧院首开我市舞台剧表演之先河,要用一台融合了多种曲艺、戏曲表现手法的大型民俗风情方言剧《劈柴院传奇》,讲述青岛解放前劈柴院平民百姓、五行八作的生活百态,将劈柴院所浓缩的“老青岛”地域文化――展现。

青岛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港用手托着一座木制的模型,说到:“我们要把这座。劈柴院’搬上舞台。”

“对一座城市而言,它的历史文化是最值得尊重和仰望的地方。”“文华奖”、”金狮导演奖”得主黄港亲自担任导演,“这是青岛的原创方言剧,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表现的是原汁原味的老青岛人的生活状态。”《劈柴院传奇》五易其稿,为了增加戏剧性,在人物和情节上多次改动。另外,这也是一次为公司曲艺、戏曲演员寻求出路的舞台尝试。据了解,原青岛市歌舞剧院转企改制之后,起先各自为政的七个团体合为三个团,但实际上取得长足发展的主要是歌舞团,吕剧团与曲艺团日渐式微。如何让他们也适应市场需求,取得实质性的改革成果?几番筹划,把魔术、大鼓、相声、快书、杂技等曲艺门类,连同茂腔、吕剧等戏曲表现手段来了个“一锅烩”――《劈柴院传奇》应运而生。

该剧以劈柴院里的老字号“海鲜坛子肉”的传人谭尚斋的故事为主线,伴随着“海鲜坛子肉”顶风十里香的招牌创立、谭尚斋与戏班老板苏彩霞的爱情波折、谭尚斋一家的悲欢离合、劈柴院里老街坊的命运起伏,曾经在劈柴院里红极一时的西河大鼓、东路琴书、即墨柳腔、胶州茂腔、山东快书等演艺形式也都次第登台,在不着痕迹地穿插烘托剧情的同时,也全面地展现了老青岛的文化风貌。

影视、图书:青岛人,青岛事,“青岛制造”

有“天然摄影棚”之称的青岛,从来不乏剧组光临,但是真正融入本土的却并不多。2010年,以青岛跑马场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跑马场》完成拍摄;2011年充满青岛风情的影片《硬汉2》火爆上映。作为一部警匪、动作兼具幽默搞笑风格的影片,《硬汉2》“品相”俱佳,刘烨饰演的“老三”是退伍的潜水兵,当他奔跑在青岛的大街小巷打坏人的时候,我们会心地笑了,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镜头流转中,大学路、关、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青医附院、红房子、海边……一幕幕都是如此熟悉亲切,揉进了导演的故乡情结。青年导演丁晟,“生在青岛、长在青岛”,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尤其迷恋老城区里的牙马石小路、尖顶的教堂、德式老建筑,“每次我的作品只要是可以,我都要来青岛拍摄,下部作品也依然会选择这里。”导演丁晟不仅将青岛拍出了他心中的暖色调、拉丁风,还把最终的硬汉决战放在了正在施工的跨海大桥,用电影画面见证了家乡的建设。剧中的主演之一焦恩俊还自曝祖籍是青岛,“我的爷爷奶奶都是青岛人,我们家原来是在台东二路那个地方,我叔叔现在住在浮山后那边,你说我是不是青岛人?”

同时,由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和名扬影视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厂花》正在全国热播,该剧全程在青岛拍摄完成,以别样的视角,展现了青岛本土特色、实力派演员演技八十年代工厂生活等多重看点。位于杭州路原青岛印染厂老旧的院落和厂房糊上了有年代印记的口号标语,青岛的街道、里院还有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四机俱乐部等“青岛风景”一一展现在荧幕上。剧中,马苏饰演“厂花”白玉萍,姜武饰演的青工老瘪。

图书领域,以青岛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文艺创作层出不穷,一个时代的记忆,正在被唤醒……2010年底,“青岛小肖”的《特殊间谍》正式出版发行,并有望被改编成影视剧。这是第一部描写解放战争时期青岛地下工作的长篇小说,其内容依据大量真实史料艺术加工而成,故事的主人公原型田敏如今还健在。书中还展示了老青岛的人文风貌:德国总督府,关洋楼、海滨公园(鲁迅公园)、青岛跑马场(汇泉广场)、海云庵、贮水山公园、亨得利、海泊路鞋铺等许多老建筑风景和老字号的历史由来,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