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染料,从青岛走向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染料,从青岛走向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杭州路28号,一个难得的僻静和怀旧之所。斑驳的大门口挂着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匾,即有着92年历史的原青岛染料厂。步入其中,在郁郁葱葱的树木的掩映中,依然可见日式的老房子,那是旧时的职工宿舍和生活区;两个大型的硫酸罐一横一竖“守卫”着“旗红”车间;头顶上粗壮的供气管道串联起锅炉房以及各个车间……占地150多亩的老厂区里,几乎所有的厂房都已闲置,偌大的地方只有党政办公机构留守着。生机勃勃的生产车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这原汁原味的厂房恰恰成为了影视剧组的“心头好”,《我们的八十年代》、《厂花》等电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

如今,大企业搬迁“号角”吹响,那片老厂房除了三栋日式小楼和一个小院,其他的都将被拆毁,让道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而永不能遗忘的是那段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从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史。

创举:“民族染料第一家”

始建于1919年的青岛维新化学社,是中国最先开始“煮青”硫化染料生产的工厂,是中国首个民族化学染料厂,素有“民族染料第一家”之称。该社的创立,标志着青岛化学工业的诞生。

青岛文史爱好者滕学臣分析说,一战爆发后,德国多家染料企业转为军火生产,染料产量锐减。1914年8月29日,协约国又宣布对德国进行海陆封锁,最终导致中国进口染料严重短缺。1919年9月,福顺泰商号老板蓬莱人杨子生,看好了市场形势,决然拿出2万银元在台西镇(现团岛二路处)租房设厂,开办起了“维新化学工艺社”(俗称维新颜色房)。杨子生雇了十几名工人,并派出职员张忠卿赶赴日本,聘来光田鳞治、儿岛熊吉、千渊海角三位技师,研制成了膏状硫化青染料“煮青”,并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丹凤牌煮青,凤凰戏牡丹的标识,象征着吉祥富贵。

但因设备简陋,“煮青”的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硫化氢、硝酸烟等有毒气体外泄,1921年秋,日本守备军在团岛架设无线电台,电台设备的铜件很快就被维新化学社泄露的气体熏黑,影响了通讯功能,日军遂令其关闭。化学社委托技师儿岛熊吉与日守备军民政部交涉,获准异地搬迁。1922年春,维新社搬迁到下四方村(现北山二路)占地8056平方米的新址。这期间,儿岛熊吉自觉交涉有功,要求参入经营,迫于时局压力,杨子生只好让儿岛熊吉当了经理。当年,维新社开始增加生产碱性染料。

儿岛熊吉的加入,扩大了维新社和日本资本的进一步联系。1934年秋天,由他牵头引入帝国染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经杨子生同意,将维新化学工艺社改组株式会社维新化学工艺,儿岛熊吉担任社长,商标为“桃”牌。1935年,儿岛熊吉向当局领租用下四方半壁巷(今杭州路)公地2公顷73亩36公厘,设立新厂区。

1936年,工厂开始生产冰染染料和还原染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人暂离青岛,次年1月青岛被日军占领后,日本人又重新返回,工厂再次更名为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社长改由帝染总裁原安三郎兼任。到抗战胜利,帝国染料公司入主维新社长达11年之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杨子生预知消息后,13日就开始组织人员趁乱向厂外抢运染料六十多吨,9月15至28日抛售了25a屯多。1946年11月27日, “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被当局以哄抢抗战胜利物资为理由整体没收拍卖。中央信托局德侨产业清理处以75亿法元购买,改名为青岛维新化学厂,杨子生和维新社的资本联系,就此终结。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军管会接管了历尽沧桑的“青岛维新化学厂”。1953年4月,更名为“青岛染料厂”,隶属于中央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开发生产了碱性紫、直接蓝、枣红色基GBC等新染料品种,染料产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1956年,相继接管了刘法五的中国染料厂、裴丰年的农民染料厂、潘鲁夫的大安化工厂,以及洪泰化工厂、宏新化工厂等数家小“颜色房”,实行公私合营,还接收了原地方国营青岛化工二分厂,增加了湖岛分厂区。

创新:始见注册商标和防伪标记

在合并为“青岛染料厂”之前,青岛民间大大小小的“颜色房”有十余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刘法五的“中国染料厂”。1928年,包括刘法五的父亲在内的民族工商业者联合投资了3万银元,创办中国染料厂,聘请日本人为技师,生产“织女”、“电光”牌硫化煮青。产品销至中国香港、台湾,甚至出口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刘法五子承父业,当年居住在福山路8号,“四五十年代,他就开上了汽车,有专职司机,住的是三四百平米的‘别墅’。”住大学路的老人回忆说。

1928年,大华颜料公司创立。1932年,青岛正业染料公司建立,生产“天女”牌硫化煮青。硫化合成染料较之天然染料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便宜,深受小型土布染房和农村家庭欢迎。至五十年代,青岛市染料生产厂家(作坊)达10余家,其中包括裴丰年创办的农民染料厂。

裴丰年,兄弟五人,排行老五,15岁开始给“李三大爷”(李云溪,青岛市国际象棋协会副会长李克生之亲)做学徒,“什么杂活、家务活都得干,给人伺候茶水之类的,之后也学着跑买卖,卖染料,一直顶着门板睡了16年。”裴丰年在青岛的儿子裴鼎林、裴旭林、裴大林回忆起父亲的往事。

裴丰年31岁时,入股了李三大爷的店面,从一名小伙计成长为总经理,并开设了工厂。但当时潍坊时局混乱,1948年初,裴丰年夫妇带着六儿一女,从潍坊来到青,与朋友合资创建了“山东青岛农民染料厂”。

他们落脚在胶州路51号,一家老小住在前面两、三间房,后面一间20多平方是加工车间,如今77岁的高玉清曾是那里最年轻的伙计,“当时就我和我师父两个人,我们买来大桶染料,配上元明粉、黄胶粉等配料,做成小桶、小袋和小盒包装进行出售,赚取其中的差价。”后来,济南路上的营业部,面积从一个小门头发展成了三层楼,“我们当时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一共有三个牌子,‘丰年牌煮青’,‘童猫牌’主要卖杂色的染料,‘喜雨牌’好像也是煮青,都注册了商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全国有四、五十家代销点,仅山东就有20多家,在上海专门设有办事处,还计划把业务扩展到香港。年终,经销商来结账时,我们都要举办宴会犒劳他们。”高玉清回忆说。

翻阅资料,染料行业的商标中,“丰年牌煮青”和“童猫牌”上面明确标注了“注册商标”字样,并且“丰年牌煮青”中农民手中的麦子里还暗藏了一个“裴”字,以防伪。公私合营后,“国营青岛染料厂”还沿用过这个商标。裴丰年时任青岛染料厂福利科科长,还捐建了青岛大光明电影院和青岛群力中学(今青岛53中)。

所谓的“煮青”、“煮蓝”是一种用于染布的膏状或粉末状染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一般家庭都是自己买染料染布,当时衣服的颜色多是黑或蓝,所以“煮青”(黑色)、“煮蓝”最受欢迎,谁家的闺女出嫁都要带上几袋。把“煮青”或“煮蓝”买回家后,用开水溶解、调匀,轻轻洒进冒着热汽的锅内。然后把浆过的白布放进去,眨眼间就白色就变成了黑色或蓝色,再拿出来晾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