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析《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析《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循教材设计思想,结合教材文本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输出为驱动,以阅读为铺垫,以价值观为引领,逐步导入话题,逐层深入推进,适时渗透德育,课内课外衔接,促进知能转化,实现知行合一,体现英语语言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教材使用;教学过程;教学策略

《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围绕单元话题,以相关主题的阅读活动为前导,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谈、信息检索、交流汇报等形式开展探究性合作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参与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输出活动,在用英语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拟以模块六第四单元Project为例,分析探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实现该板块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概述

模块六第四单元Project的活动任务为制定行动计划(making an action plan)。学生阅读一位为无国界医生组织工作的护士所写的日记“Changing the world―my commitment”,了解她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在日记中,这位护士描述了她和同事们以前在苏丹设立救助中心时的工作情况。在新的工作场所,他们目睹了当地居民在医疗、住所、饮食供给等方面遭遇到的困难,准备建立临时诊所,加强与当地人的沟通交流,尽快掩埋死难人员的遗体以阻止疾病的蔓延,在提供医疗救助的同时给予人们精神抚慰。在日记的结尾,这位护士表达了由衷的自豪,对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感到骄傲。在阅读护士日记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讨论制定出一项帮助社区居民的行动计划,完成活动任务。

二、教学过程再现

(一)引入生活情境,激活图式知识,逐步导入话题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创设情境,呈现一幅学生搀扶摔倒老人的图片,设问:“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the students? Would you go up immediately to help the old man? Would you just pass by or simply look on to see what would happen next?”学生就“扶还是不扶”各抒己见之后,教师作以下点评:

“Offering a helping hand is definitely supposed to be our first response when we see someone in trouble. It is immoral to blame the trouble on a person who helps others. However, when we offer help, espeically to a stranger, sometimes we do get misunderstood and help rejected. That’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we need to work out an action plan beforehand.”

教师通过上述点评语言,将热身讨论的内容与活动主题“making an action plan”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在激活学生图式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制定行动计划的意义,增强学习动力,为进入阅读环节做好准备。

(二)输出驱动阅读,紧扣活动主题,逐层铺垫推进

在Project板块的教学中,阅读语言材料作为前导活动,要服务于后续输出性语言实践活动的需要。在本课的阅读环节,根据后续制定行动计划的需要,教师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作者在援助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设问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Where had the nurse worked before she came to the flooded island?

(2)Is the situation similar to what she experienced before?

答案:(1)In Kenya and Sudan. (2)No, the situation is very different on the flooded island.

教师随后设问:“What problems are the locals on the flooded island faced with?”组织学生开展找读活动,从以下内容中选出灾区居民们急需帮助解决的问题:

(1)Lack of shelter, food and clean water

(2)Power cut

(3)Destroyed traffic system

(4)Lack of medical care

(5)Spreading of bacteria and disease

(6)Panic and fights

答案:(1)(4)(5)(6)

在引导学生明确问题(problems)之后,教师围绕救助人员采取的措施(measures)和目标(aims)设问:“What have the nurse and her colleagues done to help the people in need?”组织学生第三次阅读课文,完成信息填空练习:

答案:(1)Set up centers; (2)Check the health of babies; (3)To stop them dying from diseases; (4)Set up a temporary clinic; (5)listeners; (6)To stop disease spreading

在上述阅读活动中,学生在教师设问引导下,围绕problems, measures, aims三个主题,逐步明晰了文中救助对象遭遇的困难、救助人员采取的措施和谋求实现的目标,在计划内容和表达语汇方面为后续制定行动计划的输出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三)聚焦文章主旨,深层解读文本,渗透品德教育

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为助人行动计划的制定进一步夯实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章标题,深层解读文本内容,适时渗透品德教育。文章作者在最后一段讲到:“I know I can’t change the whole world, but I’m proud that I can help here and there, and make a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教师引导学生对此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这句话中所说的“I can’t change the whole world”与文章标题“Changing the world ―― my commitment”之间是否矛盾。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到作者救死扶伤、胸怀天下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部分否定这种语言形式,推导出二者并不矛盾。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深层理解能力,教师架设起思维“支架”,针对文章副标题“my commitment”设问:“What is the nurse committed to doing?”(答案:She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people in need, thus making a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 and gradually changing the world.)继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明晰作者的价值观和全文的主旨要义:She knows she can’t change the whole world. Still, she is committed to changing the world, to making a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 by helping those in need and doing something worthwhile and she takes great pride in this.

在上述环节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层解读文本的同时,弘扬助人为乐、崇德向善的美德,在教学中适时传递正能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又能使他们认识到制定并落实助人行动计划的深远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后续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议定计划提纲,合作共享评价,促进知能转化

紧承对作者价值观的深层解读,教师追问:“Like the nurse, we can also help here and there. Think about our community. Who might need help with their problems?”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语境,走进现实生活,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思考自己身边社区中哪些对象需要帮助。教师同步板书学生提供的答案并给予语言支持。

disabled people 残障人士

widowed senior citizens 孤寡老人

elderly empty nesters 空巢老人

stay-at-home children 留守儿童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贫困家庭

migrant workers from rural areas 农民工

随后,教师呈现以下表格,组织学生结成四人小组,选择一个帮助对象,讨论拟帮助解决的问题、行动措施和行动目标,集思广益,草拟行动计划的提纲。表格标题栏运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接触的三个核心概念词problems, measures和aims,将前导阅读与后续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Project板块中阅读环节的“支架”助学功能。讨论结束后,教师选择两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展示各自的提纲内容,陈述行动计划。

在小组展示之前,教师呈现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被展示的行动计划的全面性和可行性,做好质疑、补充的准备。

(1)全面性:Are there any other problems remaining to be solved?Are there any other practical measures that can be added to the list?

(2)可行性:Is it possib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plan?What difficulties might arise and how shall we smooth them away?

在展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从上述两个方面自评、互评行动计划的内容,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调控引导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五)升华思想立意,课外衔接拓展,实现知行合一

在结课环节,教师从板块活动主题“make an action plan to help people in our community”过渡到该单元的话题“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助人行善的意义,呼吁学生用实际行动传承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教师布置各小组课后认真思考大家在评价环节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助人行动计划,然后利用周末时间实施计划。四周之后,各小组将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计划落实情况,交流心得体会,评选出优秀助人活动小组。

Project板块的语言实践活动量较大,部分活动任务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明确说明阶段性的课外活动任务和检查评估方法,以确保任务能得到有效落实。教师采取上述结课方式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将本课以助人主题引领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以促使学生在课外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内化在课内感悟获得的道德认知,并在落实助人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将之转化为自发自觉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三、教学策略评析

(一)以问题为导向,着眼实践活动需求

《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助人行动计划,学生常常需要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制定助人行动计划的意义何在?第二,行动计划帮助的对象是谁?第三,采取什么行动帮助别人?第四,实施助人行动计划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在本文课例中,教师遵循实际生活场景中制定行动计划的思维规律,以上述四个问题为导向,从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需求出发,在导入环节,引入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扶还是不扶”,明确科学制定助人行动计划的实际意义;在阅读环节,引导学生获取、整合关于问题(problems)、举措(measures)和目标(aims)的重点信息,分析领悟作者的价值观,从计划内容、表达语汇、情感态度三个方面为制定行动计划做好层层铺垫;在讨论展示环节,指导学生从全面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取改进行动计划的意见和建议。每个教学环节均服务于最终的输出性实践活动,在输出驱动下开展多层面输入活动,目标指向明确,教学主线清晰。

(二)以阅读为铺垫,适时搭建活动支架

Project板块中文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引起用英语开展某一活动的兴趣,获得语言表达、活动模式等方面的支持。如何将阅读活动与后续任务的开展有机结合,是该板块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在文本阅读环节组织学生梳理了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和将要采取的行动,分析了行动背后隐含的价值观,使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训练阅读技能,更多着眼于文本的思想内容,着眼于发挥阅读在丰富图式、引导实践、支持后续活动开展方面的铺垫功能,适时为后续的语言实践活动搭建了认知、思维和实践“支架”,逐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从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认知过渡到行动计划的制定、完善与落实,从学习英语过渡到思考如何用英语做好一件事情,使教师事先预设的各项输入、输出性活动得以有序开展。

(三)以价值观为引领,实现语言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丰富道德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在本文的课例中,教师在组织阅读前导活动时,充分利用文本在内容主旨、思想意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层解读文本,分析作者的价值观,感悟语言折射出的道德品质;在结课环节,教师强调凡人善举的意义,布置学生课外积极实施助人行动计划,用实际行动弘扬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全课,对价值观的感知、分析、濡染与践行成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一根思想红线,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道德认知,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努力做到知情意行合一,使英语语言教学活动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 考 文 献]

[1]牛津高中英语编写组.牛津高中英语(学生用书)[T].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