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我们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我们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2007年的写作态度:

真实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许多考生误把“弄巧术”奉为绝招。作文的“巧”是“弄”出来的吗?成语有云“弄巧成拙”,“弄”出来的“巧”总会给人拙劣之感。其实,作文的“巧”是从“真”中产生的,唯有“真”的才是“巧”的,唯有“真”了才能不唯“巧”而“巧”。

“真”就是“巧”。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同样,我们的生活也是各有特色的,把它们的特色真实地用文字表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新人耳目的“巧”。2006年高考出现的一篇名为《我做乌鸦我快乐》的满分作文,开篇的自报家门以精妙的语言介绍自己得乌鸦“雅号”的三个原因:盲目模仿别人学跳芭蕾舞;制止“学习小状元”动刀子打架;领着女生在大街上引吭高歌造成交通阻塞。诙谐幽默地侃侃道来,自然地契合了“我做乌鸦我快乐”的标题,显现了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篇文章的“巧”在于作者真实地再现了“自我”――一个活泼开朗幽默风趣颇富个性的女孩子。生活中真实的作者,以乐观心态玩味生活“真味”,笔下也汩汩流淌出文章的“真趣”,自然地显现了文章的“巧”。

“真”中蕴“巧”。真情的自然流露,真实感受的表达,虽然不刻意求“巧”,但是其中却蕴含着种种巧妙之处。比如一篇《娘,让我也抱您一回》的作文,全文贯穿呼告式的直接倾诉,声声呼唤“娘”,哭诉自己失去娘后的巨大哀痛,创造了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艺术氛围。同时配以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儿时,母亲纳着鞋底陪伴“我”夜读;弥留之际,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做饭去”等等,更真切地表现了母爱的质朴、深厚。作者哭母亲,绝无弄“巧”之意,而且正是因为这赤子“真心”、天地“真情”,使得那些动人的细节历历在目、涌流于笔端,此所谓真情之下不“巧”而自“巧”。

“真”能激“巧”。作文的“巧”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机智,而这种机智需要以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为激活因子。有篇题为《母亲的日记》的满分作文,全篇拟写的八则日记记述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组典型镜头,表现了一个为“爱”所蒙蔽的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揭示了感情的亲疏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的主旨。在这位母亲的眼里,“儿子”的哭声是最“响亮的”,“儿子”的头脑一向是“最灵光的”,“儿子”的眼光是“绝对信得过”的,“儿子”是不会对“我”不好的,直到自己被“儿子”抛弃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母亲还在想着“上了天堂,一定要替儿子向上帝预先申请一个好位子”。用母亲的口吻,以日记的形式,絮絮述说,娓娓道来,催人落泪,发人深省,这种构思不能不令人称“巧”。

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同样道理,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经营”,它会自然地引动你的灵思,让你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劲。唯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我们在写作中才能够妙笔生“巧”。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赵克明)

个性

个性,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征,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人的个性差异,自然影响到人写作的差异。写作时,作者选什么材、立什么意、定什么体、用什么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性,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一种写作个性风格。高考作文中,一篇充满了“你”自身独特气质的文章自然是真实感人的,也自然能在众多矫作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运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杜诗的厚重,李诗的飘逸;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柳永细吟“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伤,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郁达夫的小说浪漫抒情,沈从文的小说古朴曲折,钱锺书的小说风趣幽默,孙犁的小说俊丽清新……正是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成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坛地位。

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是写伊拉克,唐师曾从同情人民的角度落笔(《重返巴格达》),余秋雨却从战争本身进行反思(《千年一叹》)。同是写项羽的兵败乌江,杜牧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王安石的视角却不同,“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亭》);李清照则又不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欣赏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林和靖所欣赏到的那种隐逸和孤寂的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所欣赏到的孤高劲节的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又是王冕所欣赏到的那种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的美。即使面对同样的人和事,选择不同的角度,立意就完全不同。

运用自己独特的内心感悟。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多彩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龚自珍先生看到飘落的花瓣,感悟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苏轼看到滚滚长江,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王维登高远望,忽然忆起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梅尧臣看见雪花、梅花,竟将两者对比起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诗人写景写情,自然洒脱,原因之一就是对自然、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

高考作文,应尽力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写出充分展示个性魅力的文章。

(浙江省兰溪市兰荫中学 吴 中)

关于2007年的写作方法:

如何面对高考作文设题形式的多样化?

应该说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形式一直在变,但在适当限制的基础上让考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情的宗旨没有变。其实,各省市不同的命题形式也只是提法或者表述不同,秉承的依然是开放的宗旨,如2006年几个省出现的“命题作文”实际就是话题,只是少了背景材料的导引和限制,考生也不需要“自拟题目”。而“材料作文”也只是没提供现成的话题,考生多了一个要求在读材料的基础上自己提炼一个话题的思维环节,一旦适应,它比寻常的“话题作文”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因为同一则材料可能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话题可提炼。这就告诉我们,作文备考不能只盯住一种设题形式做训练,拘泥于形式的变化,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

从各地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看,高考作文备考还是要努力培养考生敏锐的感知、健康的情感和理性思辨的能力。如2005年上海作文试题提供了三组“社会广角镜”,引导考生把视线投向社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关注当今的文化生活现象,让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用辩证的思想去分析,能对诸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卡通动漫、音像制品等现代文化现象理智地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而这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相一致。

应该说,作文命题确实会与社会发展取同一步调,但决不会是政治理念、政策上的亦步亦趋。记得2005年高考作文备考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是对“和谐社会”命题的预测和指导,一些貌似高明的人士也纷纷支出“高招”,它干扰了正常的作文备考。而该年我们浙江卷作文题则是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着力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设题巧妙柔和,让考生去认识有限中的无限,寻常处的精彩,充满了人文的蕴藉。

求变求新是高考作文设题不变的原则。浙江卷连着三年均是话题作文的形式,制题也逐渐走向精致,2005年、2006年这两年的题目很有特点,唐诗宋词入题,圣人箴言入题,显示着浓浓的文化色彩,也显示着有别于其他卷子的特色。建议2007年的考生备考时还要多考虑作文与阅读的联系,作文的形式也要考虑有变化。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宋建伟)

如何审读高考作文话题材料并合理拟题?

高考作文命题多样化趋势已定,面对可能出现的新的话题作文变体,我们如何应对?以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为例,命题组在作文命题时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相比明确给出话题,这类作文题对于考生审题的要求更高。因此,拿到作文题之后,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

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对于故事类材料或者具有思辨性的材料,可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

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总之,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另搞一套,或者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述的几种方法也不能孤立运用,而需要相互联系、综合使用。

另一方面,传统的话题作文,一般是在给出材料的同时也给出话题,考生拟题似乎更加轻松,但要审对题、拟好题却也不是易事。历年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照搬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涉及面广、范围宽泛;标题则是对文章内容的提要、概括,拟写要受话题的限制,并在话题的范围之内。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它决定文章的内容不可能把话题的每一方面都阐释清楚,这也就决定了话题是不能替代标题的。

扩大话题。话题作文限制较少,留给考生的空间广阔,又切合考生实际,作文时很容易找到题材,所以不少考生动笔很快,但这也造成了一部分考生信马由缰,忘乎所以,拟题任性而为。这样的失误表现在标题里就扩大了话题的范围,使话题反而成了所拟标题的一个侧面,标题概念上包含了话题,让人遗憾。

变换话题。有的考生作文时灵感一现,便下笔如神,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抛弃了题目的限度,尽兴挥洒,结果完篇以后发现全文完全不干题旨,标题也根本与所给话题不搭边。偷梁换柱,更换话题,即使文笔再好,也不是切合要求的作文。

游离话题。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这就是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因此拟题的“精度”实际上也反映出考生是否准确地完成了审题,很多考生拟题时机械地采用近义词替代话题,却忽略了该词的语境。某些情境下,就造成了“精度失准”,此类似是而非的球,稳妥起见应尽量少打。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中学 秦葆)

(湖南省华容县第二中学 王介武)

如何让高考作文内容丰满充实?

议论文

在议论文中讲求的主要是论据充实。因此,不妨从以下方法入手:

调动联想,辐射天下新事物。宋代的戴复古在谈到文章选材时说:“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这里的“自我胸中出”就是说作文时要调动联想,“切忌随人脚后行”就是说要选用新材料。写议论文也要调动自己的联想,辐射与论点相关的新人新事。

关心时事,利用报刊新资料。中学生要养成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生活的习惯,经常翻阅报刊,让大脑摄取新鲜的营养。作文时,再经过精心选择,用新鲜的报刊资料,代替陈旧的“万能论据”,不是很精彩吗?所以,且让李白苏轼好好休息,让陶渊明安静地采菊东篱下,请出你熟悉的绿茵场上的好男儿、篮球架下的真勇士或者银幕上感动过无数人的艺术家,作为他们的fans,你一定对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为什么不能择其一二入文呢?

运用比喻,创造精妙新论据。有时候,我们可能遇到找不到现成论据的话题,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利用比喻创造新论据。例如,论证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时可以用“放飞风筝”比喻“注重孩子的个性”,用“拉紧线绳”比喻“必要的指点教育”,这样是不是比单纯说理更加新鲜而富有启发呢?

适当对比,掘开内容新深度。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进行对比列举,不仅能让是非曲直一目了然,而且也能使整体的论说更具有令人信服的辩证力量。正如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但是用论据要注意详略适当。作为考场作文,鲜为人知的事例要详写,广为人知的事例要略写,这样会使文章显得疏密有致,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中焦文林)

记叙文

如果准备采用记叙文的形式来表现对于话题的理解,则需要大力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把一个故事写好看。

就像你看了一部电影,读完一本小说,想把它当做一个故事讲出来或写下来,面对那么多的场景、对白、人物、画面,如何选择、重组、浓缩?

首先,不能忽略故事的基本要求:“引起好奇,唤醒想象”。要“引起好奇”,情节和情节之间的诱导暗示和牵引是一定要注重的。要“唤醒想象”,某些画面、对白、人物细微的表情动作也必须着意描写记录。想一想,故事是如何开始的呢?哪些部分是一定不能遗漏的?这个部分应该包括着小说或电影里故事发生的特定时空背景,人物的生存处境和关系。于是,故事里人物活动的基本时空坐标就基本确定了。

然后在这个立体的坐标上,填入造成故事重大转折变化的事件和对话,就能看到一个流畅完整的故事。

接着就要把故事变得更加好看,考虑选择哪些细节,如何放大,在什么地方停留……用细节的铺陈,呈现原本电影或小说的氛围,使置于其中的人物也因此宛然如生。

把一段历程写细致。

如果是你要呈现一个经验、一段历程,又该如何构思?如何入手呢?

确定一个感觉结构,挑选组成素材。比如叙述一段回忆。关于往事,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时机、情境,也许都会看到不同的面向,给我们不同的领会和感受。但任何一个生命中重要的经验或历程,在我们回想时,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个专属于“它”的感觉:甜蜜、悲伤、狂喜、愤怒、惆怅……这些神秘的底层意识,不妨称做“感觉结构”。

接下来,试着让关于这个历程的“底层感觉结构”浮升上来,准确挑出这段“时间生活”里不能遗漏的“价值生活”。“感觉结构”的确定,不但能帮助我们选择、编排的素材有效且有利地归向某一个核心,避免流水账的无趣和失焦的困扰,也可以为叙述定下一个基调。然后按照选定的“价值生活”的骨架,在“感觉结构”的统领下,把浮现出来的“画面”补充上去,使得骨架更加丰满,在一条轴线上引导着读者通过各种刻画的场景,透显出意义。

(江苏省丰县孙楼中学李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