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创新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我国艺术高职院校的形成来看,目前独立建校的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一般由三种方式形成:一是由原来的高专、成人高校改制和重点中专“升格”形成;二是普通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学院;三是一些独立建校的民办高职院校。这些学校办学历史长的有几十年,短的只有几年。因此,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员队伍、办馆条件等方面都与普通高校的图书馆有着很大差距,存在着学校快速发展及规模迅速扩大与学校图书馆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
1、资金投入不足,文献采购存在盲目性
大多数艺术高职院校为新建院校,部分为合并院校或中专升格院校,国家教育部在高职高专办学条件中规定,高职院校生均藏书为50-80册,生均年购书是2-3册;另一方面,书刊信息资料价格飞涨,学校分配给图书馆的资金又极为有限,但师生教学、学习和科研要求的文献信息需求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这里就出现了需求增长与馆藏有限的矛盾。
目前,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没有制定藏书发展策略。这主要是因为文献购置经费不充足、不稳定,基本上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藏书发展工作呈现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大部分艺术高职院校为迎接评估,给图书馆骤增经费,突击购书,而不是因出版物价格上涨正常增加经费,这些都无疑增加了藏书发展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应当说,这种购置经费上的无序性、不稳定性,是图书馆藏书的最大障碍。因为合理、科学的文献购置经费是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离开了这一点,其它问题根本就无从谈起。
2、馆藏文献较少,文献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按照国家教育部高职院校的评估标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得少于80万册(含数字化图书)。许多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大部分是升格前的馆藏,其藏书层次低,品种少,结构不合理,而且合并或升格后都没有对历年来该剔除的馆藏文献加以剔除和更新,从而造成图书馆文献老化严重,利用率低。有的学校为迎接评估,达到藏书总量要求,加大了电子文献的投入力度,电子文献迅猛增长,从而使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比例失调。尤其像艺术类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的需要,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及教学用具需要经常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学校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需要,不得不压缩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这样一来,图书馆藏书数量少,内容老旧,新书稀缺,结构不合理,数字化书刊短缺,师生不愿涉足,就不足为怪了。
3、藏书呆板单一,馆藏缺乏特色
目前的艺术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普通中专升格和成人高校合并而来,图书馆有许多旧图书和过时的中专教材还充斥在书架上。有些从普通高专和成人高校改制而来的艺术高职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馆藏图书没有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有的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本位观念未转换,藏书建设有意无意地侧重在为少数学生“专升本”服务上。有的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盲目效仿本科院校图书馆,采集一些高精尖的学术研究书籍,真正为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专业书籍和参考书却不多。有的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其馆藏图书几乎都是出版社发行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藏书呆板,内容单一,看不出艺术高职院校的藏书特色。全国除了几所条件较好的艺术高职院校建设了特色数据库外,其他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基本上都没有特色数据库。
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特色。由于大多数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低,部分图书馆的业务和服务工作还没有或者少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对于已经开始着手图书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但基本上停留在原来的浅层次、低水平、传统服务和常规服务上,并没有开展图书资源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馆藏文献的数字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尚需时日。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大多数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的数字网络服务不到位,流于形式,甚至成为变相的娱乐网吧,未能给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4、馆员素质不高,服务缺乏创造性
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多为新办学校,广大师生对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和学习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图书信息情报理论基础,有筛选、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否则,不仅会影响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也会降低读者服务的水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在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少,学历偏低,素质不高,创新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大多只能提供简单的借书还书、上网等服务。在读者教育方面,没有对师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献检索培训,没有在师生中全面开展信息技能素养教育。许多师生对学校图书馆了解不够,不知道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来促进教学和学习,仅有的电子文献利用率也低。这样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显然是远不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
二、特色创新是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是一个事物表现出来的独特色彩和风格,而创新则是一个事物成长发展的灵魂。作为新生代的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如果没有自己的馆藏、服务特色,艺术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且能与时俱进地持续发展,特色创新是其必然的选择。
1、特色与创新的新要求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逻辑延伸和有效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可能完全表达和囊括学生必须具备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第二课堂的全面开展,尤其是需要作为文献信息资源集散地――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期刊、资料、现代化的信息设施等,特别是信息网络形成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拓展视野,见多识广,了解前沿,丰富知识,有利于他们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积累,从而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素质和智能。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艺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新要求,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延伸的图书馆同样面临着新挑战。
2、特色与创新是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新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变革赋予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许多新的内容,不仅影响着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读者服务的方式方法,而且也对图书馆未来的建设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环境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存储和数据库技术彻底打破了原先图书馆传统印刷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类型的电子信息资源扑面而来,蜂拥而至,图书馆真正成为了各种信息集中、交流的集散地。电子信息资源以其存储密度高、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更新速度快、方便快捷、易于实现资源共享等显著特点,得到了高校师生的认同和青睐。因此,如何适应网络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更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已成为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3、特色与创新是读者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新选择
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全球范围的信息交流以及每天涌出的海量信息,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他们殷切希望图书馆能重视这种个性化需求,并且把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作为读者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对高校师生来说,他们的文献信息需求一般主要集中在与教学、科研和学习有关的某一领域或相关邻域,对信息的需求有较为明显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此外,面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新知识,读者期望得到来源广泛、 经过浓缩和整合、脉络清晰、形式多样的综合型、复合型知识信息,以便于使自己时时处于了解、掌握世界最新科技动态的地位。因此,进行文献信息深层次开发,为读者提供综合、集成且高效的知识信息,已是当前摆在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再有,社会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也给读者带来许多负面的困扰,大量分散无序、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读者查找有用信息增加了难度,他们迫切希望图书馆能有针对性地对纷乱芜杂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多元文化格局下,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有了新要求,这种要求就必须通过创新和特色来满足。
三、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创新发展策略
1、增加资金投入,丰富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高职院校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建设压力。要想使学院上规模、上档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图书馆作为一个硬件指标,它的发展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不仅要保证图书馆正常运作经费的投入,还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教学科研需求变化,高瞻远瞩,逐年增加资金投入,着力做好资源建设。只有这样,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支撑的图书馆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知识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密切性,是衡量高职院校图书馆水平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图书馆特色的形成。资源建设要做到重点突出,比例科学,连续完整,适度超前,兼顾一般。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硬件资源建设、馆藏资源建设和馆外资源建设。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以图书馆网站及管理系统的设备建设为重点,服务器的选择在难度、速度及可靠性上要满足动态实时图像的传递与显示,满足一定数量用户的并发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网分配给网站的带宽和速率,保证网站的24小时在线运行和校园内外客户的远程登录要求。在馆藏资源的建设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性质、任务、特征来进行馆藏资源建设,并根据其特征重视藏书的职业教育性,突出专业性。艺术高职图书馆强调特色馆藏的建设,要根据学校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的设置来选购图书,把重点放在专业书的购置上。在馆外资源的建设方面。要精心比较、选择那些和教学、科研相关的国内外网站、专业数据库网站的链接,或建立镜像站点。同时,还应积极开展馆际资源的共享。
2、优化馆藏结构,建立具有艺术高职院校特色的馆藏体系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衡量图书馆实力不仅是馆藏数量,更要注意馆藏质量和馆藏结构是否合理,同时还要考虑数字化资源的拥有量和读者获取信息的快捷方便的程度。要从使用角度来建设馆藏图书文献的结构,形成自身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就要求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馆藏体系。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教学服务为主,对科研和学科建设考虑较少,相对局限性比较大,很难形成完整的馆藏体系。因此,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专业类别,在优化藏书结构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藏书特色。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重点藏书。要以艺术专业类别文献资源为馆藏核心,本着“少而精”的理念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突出重点,辅以相关类别文献资源,并从政策、制度及经费上给予保障。二是优化馆藏体系。要对原有的藏书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单纯的为教学服务向为满足师生多种文献需求转变。三是注重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对于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不仅要有纯文本信息,而且要有声音、图像、视频、影频等多媒体信息,并合理配置印刷型与电子型文献的比例。四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参加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既降低购置成本也可满足构建完善的艺术高等职业教育文献资源建设保障体系的要求。
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具有艺术高职教育特色的创新型服务体系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和宗旨,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它是由服务理念、服务目标、服务环境、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院的办学方向,服务对象的特点等对上述各要素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全方位创新。
首先,树立“人本”理念。现代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明窗口、学术服务机构,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不论是馆藏分布、流通规则、服务设施的设置还是各种制度的制定,都应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思想。改变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局面,代之以主动、朋友式的服务,创造使读者高效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宽松、便利、快捷的环境,用真诚、平等、友善的服务让读者获得满足。
其次,创新服务方式。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直接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工作人员要把方便读者、满足读者需要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彻底改变过去图书馆工作“以书为中心”、服务工作仅停留在馆藏文献的流通阅览等低层次的状况,把日常的管理工作放到“以人为本”上来,将服务的主要力量放在满足读者需求进行深层次信息的选择、开发上。
再次,强化队伍建设。馆员是搞好读者服务工作最具活力的因素,他们的素质是决定读者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图书馆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师生读者提供高效的服务。为此,图书馆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锻炼他们的各种业务能力,使他们成为掌握最新信息技术,通晓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政策,有较强的创造力并能承担图书馆各项专业工作任务的现代化人才。
最后,加强读者培训。艺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现代化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可以在这里利用各类文献资料、信息资源,开发潜在智能,锻炼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自己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可以在这里通过多种形式,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娱乐心身,提高艺术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自己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图书馆要做好读者培训工作,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帮助读者掌握网络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检索、使用网络信息的基本技能,指导他们筛选网上信息资源,引导他们去伪存真,识别良莠,提高鉴赏力和判断力,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加快网络建设,发挥创新在信息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信息服务成为了图书馆的宗旨和中心工作。
艺术高职院校图馆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将馆藏的各种资源整合到统一的网络界面,广泛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整合网络资源,向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是图书馆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重中之重。对读者来说,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何有效而及时地获取网上信息资源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用户并不直接到图书馆,建立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面对着许多发展机遇。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只要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发挥自己的优势,立足创新,凸显特色,并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必将会使艺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