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从大学的附属品中脱离出来,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越来越快,但是这中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即过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而导致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对待国家、社会、他人的态度上,一部分高职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知。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析提高其人文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但是随着高校数量与规模的不断增加与扩大,其招生的层次与质量也在不断降低。这部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如果说技术过硬是一个人就业的先决条件,那人文素质就是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分配方式也随之多样化,这样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大学生作为引领时展的力量,思维灵活,对网络信息接触较多,容易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成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较容易被非主流的消极价值取向误导,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诸多素质中的一种基础性素质,是指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由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为等要素构成的主体品质。具体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纪观念,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和艺术修养,以及做人、处事的态度方法等。人文素质在学生身上更多的是道德素质的体现,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道德素质体现。1988年,世界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集会,联名写信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中深刻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确实,这些有识之士们都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魅力所在,这更是人文素质的魅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目前,在校的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人际关系交流,同学间关系不和谐,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烈,不能吃苦耐劳,面对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高职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这些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安排紧密,没有足够的人文素质课程,导致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失。
1.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接触较少。与之相对的是,上网人人都会,网络语言应用得炉火纯青。事实上,国外的许多国家都非常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像新加坡、韩国等他们都在开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孔子学院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2.心理素质较差,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
很多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心理素质也不够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优秀的大学生相比于高职学生而言,有综合素质更高一些,但是自杀、他杀等事件的发生与缺乏人文素养关系密切。学习成绩好,专业技能强,只能说明一个人在知识识记与技能掌握方面比较有优势,但仅仅从这一点,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不成熟的人生观让许多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以正确的处理方式应对,以至于出现采取极端手段的情况。
3.对事件缺乏明确判断,认知处于表层化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和自身的原因,容易冲动。对待事情不分轻重主次,要么全部吸收,要么全部遗弃。而当前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达,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有真有假。当学生不具备人文素养时,往往容易被事件的表面现象迷惑,不知怎么样去选择,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由于个体、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整体素质是有待提高的,他们的人文素养更多体现在自身上。个别学生缺乏责任感和应有的正义感,遇到关乎个人利益的事情,他们甚至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1.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指的是一般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使之掌握生活技能等。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按照这种认识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行动起来了,但由于认识或条件等原因,常常只从“通识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所以,远没有收到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成效。
2.高职院校轻人文素质教育、重职业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过分的专注于专业技能,一是不能全面发展,二是不利于学习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质也是高职学生学习和提高业务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人文课堂教学中也能体现这一点。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整体上对专业技能的关注过多,而对文学、艺术、思想政治等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及相关方式方法关注度不够,强调不够。人文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公选课来实现,在其他选修、必修课程设置中少得可怜。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包括学生本身都认为,他们来学校的目的,是掌握一项技能用于维持生计。所以专业课的学习是必需的、必然的、必要的,而人文课是可有可无的替代品。可是一切教育都应建立在人文教育基础上,如果把这个根本丢掉,教育的初衷也就改变了。
3.认知偏差
对学校而言,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就业率带动生源,提供学院发展的物质保障。由此,很多院校视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为学校的生命线。具体的各种提高人文素质的活动开展速度还是较缓慢,层次不分明,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计划和具体的目标。即兴的多,长远规划的不够;具体实施中细节关注不够,有事疲于应付。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呈这样一个现状,不可否认,学生自身有很大的原因。但是其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影响更大。实事上,一个人的成才、成功,一个人一生的生活质量都与人文素养关系密切,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龚鹏程.大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3]施丽红,苏洁.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号:[2014]-JKGHC-0187。
作者简介:赵西(1982― ),女,河南洛阳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