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中网络音频传输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中网络音频传输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数字音频网络音频输入模块、以太网Switch、计算机、音频传输设备组成。音频输入模块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或者用于接收AES信号源信号,计算机运行并配置系统软件。网络中专门有一台音频传输设备起着传导器的作用,让其他所有设备同步、有序、及时地传输组包信息,信号流的传输方式可以是点到点的单播形式,也可以是点到多点的多播方式。

【关键词】 CobraNet音频 Ethersound音频 MLAN音频 以太网Switch 计算机 音频传输

数字音频技术用于远距离传输、监测、控制和管理音频信号,使专业扩声系统实现智能化的需求,几个独立的扩声系统可以灵活的组网互通,长距离低失真低成本的通信,系统和系统间资源可以共享。面对日益发展的各类应用需求,模拟技术是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而数字音频技术才是满足当今发展需求的新方向。

理论和实践依据

OSI参考模型是数据网络工作的基础,它为每一层之间的通信规定了公共的方式,以OSI模型作为基础使音频网络简单化。相对于构成OSI模型的七个层,音频网络可以简单分解控制和传输两大部分。配置、监控以及实时设备控制都可以归入控制类别,并且用了几个标准的通信协议。

音频中的应用层协议有Telnet、HTTP以及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Telnet是网络电传的缩写,是最早的英特网协议之一。它规定了机器通信的命令行格式。SNMP是网络上用于监控的一个协议,在网络运行中心(NOC)的监控中是一个关键技术。它是应用层协议,通过UDP/IP协议与网络上的设备进行通信,可以沟通多重数据传输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当音频信号传输时,基于TCP/IP协议的控制可以在同一网络上运行。

组织并管理音频比特是音频传输的工作,通常是由音频协议完成的。CobraNet以及EtherSound都是为在网络上传输而组织比特的协议。传输可以分为两种:物理传输和逻辑传输。 纯粹的物理层技术使用硬件来组织和移动数字比特。通常会用一块专利芯片用来组织并控制它们。基于以太网的技术把音频分包,然后发送到数据链接层和物理层,就可以在以太网设备上传输。以太网既是逻辑技术也是物理技术,在数据链接层把音频进行分包或者“分帧”,然后发送到物理层以便于移动到网络上的另一台设备上去。

数字音频网络由音频输入模块、以太网Switch、计算机、音频传输设备组成。音频输入模块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或者用于接收AES信号源信号,计算机运行并配置系统软件。网络中专门有一台音频传输设备起着传导器的作用,让其他所有设备同步、有序、及时地传输组包信息,信号流的传输方式可以是点到点的单播形式,也可以是点到多点的多播方式。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的网络互联模型OSI中,以太网帧结构归属于数据层。在以太网构建的局域网中,MAC帧则是最大的一个数据包了,其它所有的同步或非同步信息都是包含在这个数据包中进行传输的。需要注意的是MAC帧只是完成了数据层(OSI第二层)协议的工作,当数据传输到目的地以后,MAC帧就已经被打开。如CobraNet数据包样被“封装”在MAC帧中,但由于MAC帧中标注的协议只限于数据链路层,所以这个数据包不会再向网络层或更高层传送而直接被送到了CobraNet的同步解码器。在每个MAC帧的最后还有4个字节的帧校验序列FCS(Frame Check Sequence),负责检查整个MAC帧的数据的准确性。这个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整个数据帧,1bit的错误信息就有99.9%的概率被检测出来。而对于这些错误,更高级的协议(如TCP)甚至可以要求源服务器重发这个帧音响扩声系统作为会议中心一个核心系统,首先应该从系统的安全稳定方面来进行考虑,其次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及可靠性、操作的便捷性等。

若音响扩声系统设计采用网络化、数字化音频系统,所有传输控制设备均通过网络交换机进行连接,使得系统架构变得更为简单。采用集中式的架构的音频扩声系统,核心音频处理设备全部集中到核心设备机房,各会议室只保留音频输入输出设备。多套独立的系统被高度整合成一套可以共享资源和处理能力的单一网络,从而使系统内的资源可充分利用并灵活调度;使整个设备安装更快速,系统升级扩展更容易,可随着建筑和区域的扩展而任意扩展;控制灵活,可集中控制也可本地控制;大幅降低系统维护的复杂度和对人员技术水平的依赖。

参考文献

[1]刘毓敏,数字视音频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曾玉净,尹昊晖,张家谋.极低码率视频压缩编码算法的改进方法[J].通信 报,2000

[3]黎洪松,数字视频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张春田,苏育挺,张静.数字图像压缩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