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宝砚上的墨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宝砚上的墨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到一方歙砚。砚高15厘米,外径36厘米,重约40斤,造型呈圆形,下有三只粗壮的圆柱形足,足的上方有三只变形的虎头。砚池呈球面,周边有沟槽存墨,球面润笔。造型稳重大方,宏伟大气。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在古砚的周边,工工整整刻有115个欧体楷式大字,具体内容是:“唐开元歙溪之石宋人斫为此宝虽无金星眉子之异亦无罗纹之奇然其石性温润既坚且柔视之鲜洁倩丽抚之玉肌腻理叩之金声玉德磨之与墨相亲谓龙尾者无非如此耳此研失落民间久矣余偶见于市廛以八十金得之鼓舞至极因以铭焉道光十五年已未之秋眉寿老人张廷济识”。

张廷济(1768―1848年),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末,浙江嘉兴人,晚号眉寿老人。嘉庆三年(1798年)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家居自读自研。工诗词,长书法。篆、隶、行、楷皆精。初规摹钟、王,50岁后出入颜、欧间,晚年兼法米芾。张廷济这方作品,字体工整大气,兼具颜欧之风,布局严谨,全篇首尾呼应,既是一幅精湛的书法墨宝,又是一件十分难得的金石佳作。

另外,张廷济还是研究石鼓文的专家。石鼓文是东周时期秦国人刻在石碣上的渔狩文字。因石碣为圆形,如鼓状,故称石鼓文。当年共有石鼓十面,每鼓上面刻四言诗一首,十首为一组。石鼓文是迄今所见到的唯一一件风格迥异于两周金文的周代篆书石刻,也是最成熟的大篆文字,是中国篆书文字之祖。石鼓是唐初在岐州(在今陕西凤翔县南)雍县南20里之三原畴被发现的,后屡遭迁移。唐朝晚期被人移至凤翔。五代时期在战乱中失散。元代被人发现又移至北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由于年代久远,石鼓上的文字已经十分模糊,特别是第八、第九碣上的文字,只有痕迹,已无字形。张廷济在道光年间,根据自己收集和研究的有关石鼓文资料,制作了十方石鼓文砚,完整地再现了石鼓文当年精美篆书文字的原貌,填补了石鼓文资料的空白,挽救了中华文化的瑰宝。2001年,由张廷济制作并收藏的十方石鼓砚被湖南博物馆发现并收藏,不仅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宝。由此可见,张廷济不仅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学家、大收藏家,而且是著名的鉴赏家和制砚专家。

上述的一方张廷济收藏的古砚,不仅是一方歙砚精品,而且上面篆刻的文字也是一篇有关歙砚的精辟论文。从文中我们可知:歙砚首现于唐开元年间,成名于宋代。歙砚石材产于歙州婺源县溪头乡龙尾山。歙砚的优质石材有金星、眉子、罗纹。判断鉴定歙砚的标准应为“性温润,坚且柔”,看上去光鲜靓丽,摸上去细腻如肤,敲起来有金玉之声,研磨时能与墨很好的交融。可以说,张廷济对歙砚的论述是言简意赅,入木三分。这对今人认识歙砚、鉴赏歙砚有很大的启示。

唐宋时歙砚就是“龙尾石砚”,南唐后主李煜称其为“龙尾石砚为天下之冠”。歙砚的石材就是专指婺源县溪头乡(即大畈镇)龙尾山生产的砚石。因古代婺源县属歙州府辖治,故将“龙尾石砚”改称为“歙砚”。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因石材而得名。所以,正宗的歙砚必须以婺源县大畈镇的龙尾山的石材为砚石,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歙砚”。据史料记载,安徽省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等县在宋代也归歙州府辖治。于是,当前这几个县也将用本地石材制作的石砚冠以“歙砚”之称,这就多少有些鱼目混珠,混淆视听了,也是对收藏爱好者的一种误导,初藏者遇此类砚品时务要谨慎,以免上当。

前几年,不少人热衷于古玉的收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有些人却将重点放在了新疆和田仔料新雕玉器上,结果数年行情暴涨。现在评价玉器首先是看材质,年代次之。只要料好,工艺高超,新玉器并不比老玉器售价逊色。凡是喜爱收藏歙砚的藏家从玉器收藏中应当有所启示。不妨将收藏古歙砚的重心转到收藏材质好、纹饰美、雕琢精的新歙砚上来,变换一下收藏思维方式与理念,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乐趣与收获。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