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离骚》中民生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离骚》中民生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节选了屈原《离骚》的一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理解为“百姓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说法,作“人生”理解。到底哪种理解更符合原意,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本文着重从《离骚》标题含义及创作动力,节选部分内容及行文逻辑、全诗的叙述角度等几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 《离骚》 民生 人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教版第三单元学习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其中第二课节选了屈原《离骚》的一部分。课下注释将第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注解为“百姓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说法,作“人生”来理解。查阅相关资料,矛盾重重,说法不一。如王逸《楚辞章句》云“乃太息长叹,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申生经,子胥沉江,是谓多难也”。一方面解释“民生”为“万民受命而生”,把“民生”理解为百姓,另一方面又说申生自缢子胥沉江就是多难的证明,说明屈原有与之相同的遭遇。那么,“多艰”的到底是百姓还是屈原自己?我们在该课的教学中到底是把“民生”理解为“百姓的生活”还是“人生”?这值得我们去思索去探究。因为这有助于学生深入准确地理解作者及作品。

笔者认为,按照对整部《离骚》的整体把握及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把“民生”理解为“人生”更准确,具体说来,就指屈原“坎坷而艰难的人生”。

具体理由如下:

从《离骚》标题含义及创作动力来看,离犹“罹”也,指遭受或遭遇了某种挫折或磨难。“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之怨生也”。由司马迁对《离骚》标题含义的解释及创作动力的说明可以看出,屈原写作《离骚》重在抒发自己满腔的怨恨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史记・屈原列传》也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为了重振国家,“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由此可见,整部《离骚》都在表现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忠怨之情,都在为自己人生的不幸遭遇大声疾呼!

由节选部分内容可知,该部分内容主要叙述作者因崇尚美德,坚持美好的品行受到周围众人的嫉妒和诽谤,君主也冷落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坚持正道,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坚决态度,一方面表明自己对当初选择的道路的后悔,同时决定隐退,继续保持自己的美好德行永不改变。该部分正如戴震在《屈原赋注》中所述“言君信谗之故,而已终不随流俗”“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可见,节选部分不涉及百姓或人民,只是谈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及对待此事的坚定态度。

从节选部分的行文内在逻辑来看,把“民生”理解为“人生”也是合适的。我们试以节选部分第一段为例分析其行文内在逻辑。选文第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谈到自己的遭遇或人生的不幸,所以才“长叹息”“掩涕”,接下来,作者谈到了不幸遭遇的表现。“余虽好修以羁兮,又申之以揽。”接着表述自己对待此事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满腔怨愤,怨的对象有三:一怨灵修,二怨众女,三怨时俗。因此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接下来,作者表述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生存状态“郁悒余傺兮,吾独穷困乎此事也”。接下来,继续陈述自己的决心或态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接下来,通过比喻说明自己的这一决心“鸷鸟之不群兮,至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夫孰异道而相安?”,接下去,继续表明自己的艰难处境“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最后再次重申自己的态度“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总的来说,课文表现出这样的一种逻辑关系:遭遇――表现――原因――决心――怨愤(灵修、众女、时俗)――处境――决心――说明――处境――决心。可见,在选文部分,他只是谈到自己处境的艰难及造成其“穷困”的主客观原因,并多次重申自己对待此事的态度,由此看来,只有把“民生”理解为“个人遭遇或人生”才能符合这一逻辑关系。

从全诗的叙述角度来看,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的,分别使用了“朕、余、吾”等称谓抒写自己的不幸命运及遭遇,表述了他遭受迫害后的心情,并表示他会坚持正道,九死未悔,也就是说叙述对象是屈原自己,所以,应将“百姓的生活”改为“个人遭遇”。另外,如把“民生”理解为“百姓的生活”,那么,“哀民生之多艰”一句的主语即为“民生”,而选文当中并没有表现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反而却在表述自己命运的坎坷与不幸。这不是与文章内容违背吗?同时,也与下文“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矛盾,百姓生活既已如此多艰,哪有什么喜乐爱好可寻!

综合以上几点理由,选文部分应将“民生”理解为“人生”,至少应将“人生”列为第一注解更为准确,也更容易为学生理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