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医情志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医情志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阐述中医情志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讨论临床中怎样对心脑血管患者实施情志护理。

【关键词】 心脑疾病;情志;中医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4-01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心脑疾病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真心痛、眩晕等范畴。古人认为,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脑为髓之海。心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1],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亦可涉及其它脏腑。《内径》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若情志变化剧烈,阴阳平衡失调,则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或加重病情。

本人从事中医护理工作多年,在临床护理中观察到,患心脑管疾病的病人,极易产生精神活动障碍,导致情志方面的失调。并且这类病人的各种症状都和血液循环方面的改变有关,尤其是心肌梗塞、高血压或神经官能症等。临床若治疗护理不当可使病情迅速加重而导致患者死亡。若能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并加以正确的中医情志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常可收到满意的效果,此举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现就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情志护理的内涵

中医学说喜为心志,心主血脉,主神志,过喜则会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悲伤欲哭、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即中医里的“喜中”。情志护理是一种心理疗法,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减轻或消除一切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2 情志护理的原则

2.1 开导 这是一种基本治疗方法,就是讲明道理,《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1]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产病逝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使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益于身体健康。要懂得以“和其喜怒、喜怒有度”的养生之道,引导病人自觉地解除烦恼和消除不良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日康复。特别是对那些与情志变化有直接关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重大的意义。

2.2 分析 就是主动针对病人的病情,讲清一些有关病人疑虑心理方面的医学知识,使其了解所患疾病的原因,发展及转归,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紧张情绪和一切思想顾虑,深入浅出地讲明情志因素致病与治病两方面的作用,使患者懂得“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道理而主动配合治疗。《素问・汤液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合,故病不可愈。”主张治疗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内在的治疗作用。

2.3 暗示 暗示疗法在临床运用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特别对心脑血管疾病尤为突出,故我们不容忽视。近几年来,有的心理医生应用“安慰剂效应”[3]治疗某些精神性疾病,取得好的效果。所谓的“安慰剂效应”指在临床实验中,人们以为自己服用了具有某种疗效的新药,或者接受了某种治疗手术,之后产生了疗效反应,但其实那些“治疗”都是假的。安慰剂效应是信念或者心理暗示对生理的影响,可以治愈疾病,也可以导致病,因为一般患者对疾病的治愈心理非常强烈,对一切与其疾病有关的刺激物非常敏感,因而也极易被暗示。医疗文献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果患者被误诊,被医生错误的告知“只能再活几个月”,果然在几个月内患者死去,而尸检结果显示这种过早的死亡无法用误诊的疾病来解释。有人调查了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一些人认为直接“死定了”,另一些人只是对死亡过分担心,结果手术后前者几乎都死了。在著名的弗明汉心脏病研究中,一些自以为容易得心脏病的女性比不相信自己会得心脏病的女性死亡率高4倍,她们的饮食、血压、胆固醇、家族遗传史等心脏病危险因素基本相当,只不过是前者相信了暗示。暗示心理人皆有之,且患病病人尤为明显,所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往往应用一些暗示的方法。如:采用古人吐“虫”泻“疽”刺“虫”式疗法可消除患者疑虑,使病渐转愈,身体逐渐康复。

2.4 安慰 就是给病人以宽心和安心,病人在治疗或住院期间如果通过各种形式给以精神上的安慰,则有利于病人康复。一位患病的病人,不管意志多么坚强,一旦患病后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平衡就会被打碎,因而再心宽量大,乐观豁达的病人,也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鼓励。特别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易狂躁、心悸、失眠等,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应该对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即要做到“怡情放怀,可愈此病”又要做到实事求是,说明治疗的难易,克服病人的急躁和忧虑抑郁的心情,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安慰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5 移情 就是利用语言或行为,通过和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态,将病人的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它方面,以使患者减轻思想包袱,使其逐渐痊愈。

2.6 适应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相制,即以情治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中医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可通过一定的形式,解除病人因对某些问题过于敏感所产生的精神紧张症,必须针对病情采取以情治情的方法,引导病人解除忧虑,以达到治疗目的。

3 情志护理的方法

3.1 热情诚恳、全面照顾 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新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员,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

3.2 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3.2.1 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3.2.2 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2.3 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新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3.2.4 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总之,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易受情志等诸因素影响,所以临床护理中,根据患者的情志状态,分析其心理病机,有计划地实施中医情志护理,改变患者不良的心态,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尤其对因七情所伤而致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

[2] 刘晓红.关于临床心理护理基本概念和实施原则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8,13(1):36-38.

[3] 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基本概念和实施原则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