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服装人才培养之觉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服装人才培养之觉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才,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一个企业能否在发展路途中,越走越高,越走越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有没有能力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人才队伍。可以说稳定而前沿的人才队伍,是支撑一个企业不断前行的最有力支柱。

那么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该如何培育和管理人才?又如何留住人才?专业院校的人才培育现状又如何?一些民间的办学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真正契合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人才教育的现状和困局在哪?有何出路解决?

本期分别采访了企业人才培训咨询服务机构的总裁杨大筠、上海“时尚之都”培训机构院长李运和上海某服装院校教授,分析目前服装行业人才的现状和结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思路、对策和认识,展望未来服饰行业人才发展之路。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杨大筠向记者介绍说,服装企业缺乏高质量专业人才,是整个行业的通病。根据对深圳600余家服装品牌企业30多万从业人员的调研表明,该地区服装高素质人才短缺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态势。其中一部分具备相关学历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而大批基础技术员工来自偏僻地区,进入企业后,仅仅是经过简单培训之后由师傅带领上岗,他们只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却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服装行业在上个世纪末快速发展,使那个时期的进入者赚得了第一桶金。这种高利润、高回报的投资现象,使得众多企业蜂拥而入。由于盲目地追逐利润,企业并没有做好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对诸如商品企划师、陈列设计师、高级制版师、高级物流经理以及高级生产经理等岗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又或是在职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从而制约了这些岗位人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可_见,做服装业的人很多,但懂服装业的人却少――这就是中国服装行业的“人才现状”。

杨大筠认为造成专业人才缺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行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专业教育资源短缺。有关教育体制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服装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不少专业院校所试行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在缺乏大量有效训练的情况下进行的,毕业生虽被分配到企业,但实际能够运用的技能又能有多少呢?人才招聘会上,诸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正说明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企业至少需要花2~3年的时间进行再培养。可是有多少企业有能力培养出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答案是“非常困难”。仅有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令企业头痛;而仅有经验没有理论基础的人才,又令企业心痛。因为每个企业发展到_定阶段,就迫切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型人才和具有专业素质的各类技术型人才。

专业教育资源的短缺同样不可忽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教育已历经了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服装设计、营销还是视觉艺术等,都有着多年的市场考验。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延伸出了许多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如商品企划,采购学等,这些专业教育也的确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国内在这方面却比较薄弱。据了解,ZARA在进入亚洲市场选择办事处时,除了把法律、政策、税收等列为重要参考条件之外,还把人才列为主要参考事项。

无论是品牌、产品还是店铺运作,最终都离不开‘人’来操作。只有加强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才能拉近我们与国际名牌竞争的差距。

专业人才培养的背后

《中国服饰》:您是如何看待我国服装行业现状以及服装院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

李运:长期以来,国内基本都是以外贸加工为主的企业。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以加工“大路货”和依靠“较低价格”来维持薄利的生存方式,在政策成本、劳动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诸多成本要素刚性上升的情况下难以持续赢利。企业的紧缩必然会影响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培训类院校生源也出现了很大的不足,年龄层次普遍偏小,而且很多是高中毕业没有任何一点基础的学员,他们在父母的压力下被动地前来学习,而非自己的兴趣爱好,导致了学习劲头散漫。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对以后的招生势必影响很大。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根据国情以及国家的相应政策法规,结合学校本身进行一些相应调整,来培养适合行业发展要求、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某服装院校教授:服装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在20世纪后阶段发展最快的行业之_,直到现在都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出口输出国,纺织教育是不可能被取消或取代的,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由于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加工成本的提高,产业结构方面正在作调整,产业的规模有可能会缩小,虽然在总量上可能不会减少的太多或太快,但在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上肯定会缩小。

服装企业还是需要很多人才的,但目前出现两难的情况:服装企业找不到设计师,而毕业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与产业的脱节。这也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着的问题。例如教材落后于产业现状,实际上教材永远都落后于产业现状,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的教材超过产业现状,教材必须从现有的产业现状总结出经验和理论,社会上很多人不懂这些,所以列教育的报怨也很多。当然有些是我们能够克服的,就像作课程的结构调整。还有和企业密切联系,把学校设在一个产业比较集中的地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院校将来发展是把学校建设成国际先进的和国际接轨的服装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挑战

《中国服饰》:面对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及转型,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人才的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某服装院校教授:中国服装企业急需打造高档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中低档品牌领域,众多的品牌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和竞争力,但在高端领域,国产品牌几乎还是_片空白。很多世界顶级品牌加工基地就在中国,我们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外一线品牌的水平,但为什么我们就只能依靠帮别人加工挣点小钱,而人家却赚取着品牌背后高额的利润呢?这与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国内的设计观念和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们的文化无法进入国际主流时尚圈,国际时尚圈不承认我们的文化,这与国家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

学校所做的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产业、企业紧紧结合,教师会直接去做或带领自己的学生去做一些服务于企业的科研项目,通过自身实践所得的经验直接反馈到课堂;二是服装教育的国际化,很多国际上的院校都和我校有直接的交流与合作,把学生送出去进行学习,或者把教师送出去进行教学交流等。这样最直观的好处是教师的水平提高,而受益最直接的是学生,这对于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拉进了接轨距离。

人才的建设一直是我们长久以来在思考的问题,目前可行的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结构作些调整,包括从生源抓起。中国的生源最不缺,但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生总体的质量一般,对时尚的理解力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差异。其次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只有体制改良,中国院校的人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常这也不是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做多大努力就能改善或改变的事实,包括国外院校也会或多或少存在这一问题。

李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太满意,且认为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完成角色的转变。此外,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摆正自己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而这一点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做好准备,同时还需要学校多加引导。一直以来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是用人单位反映的最大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保持和用人单位联系,聘请有作为的企业家和设计师来授课,为学生联系就业初会,将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同时希望能改革陈旧的规章制度,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达到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赢。

记者小评

中国的服装专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以时尚创新度、市场实用性为侧重点的专业教育领域。企业需要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从事服装设计产品开发等素质的人才,而服装院校和服装培训企业的人才培养专业面太宽,与目前企业的要求势必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服装院校一直努力跟进,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亦步亦趋,我们相信服装院校的一些必要调整以及所做的校企联合的一系列举措,定会让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走向一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