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常的才是最好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常的才是最好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教研员,笔者在几十年的听课评课中,认为阅读教学的公开课似乎有这样几种类型:主题型、表现型、探索型、家常型。其中家常型就是所谓守住教材的一亩三分地,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执教者朴实朴素、平和平稳,听课者会心会意、好学能学,学生学文学话、练读练写。

王红就是“家常型”展示课的老师。我听了她不少课。开始觉得比较平常无奇,听得多了,逐渐听出了味道,听出了门道。这门道就是――家常课。

一、取材家常,但显精心

公开教学的教学材料能否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不吸引听课教师自然很重要,而教材中的任何一个文本或学习材料,不管内容情节是否吸引人,都是教师日常教学绕不过去的。王红老师不是从内容情节而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选文本。如《玲玲的画》尽管情节简单,语言平常,但那是小孩子的大白话。故事贴近孩子,思维更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样的课文,练交际、练朗读、练思维,教学价值不低。又如《游戏作文・石头剪刀布》,游戏是古老的游戏,人人皆知,人人会玩。但游戏有场面、有动作、有语言、有心理、有策略,习作的要素非常丰富,是习作指导的很好载体。

二、解读家常,但显功夫

文本细读则更是教师语感水平的标尺。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精心烹制的美食,学生有时却无动于衷。辛弃疾的苦味、火柴女孩的甜味、严监生的酸味、鲁迅的辣味、李白的仙味、林清玄的禅味、萧红的愁味、老舍的胡椒味,小说之悬、诗歌之境、童话之幻、寓言之寓、散文之散……公开课或许可展示教师的研究功底,但家常课却让小学生品出教师的细读成果。

比如《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从寓言的角度,“故事情节简单,寓意含蓄深刻”是其特点,解读应该以“蔡桓公的教训”为主。但课文的题目却是《扁鹊治病》,“扁鹊的高明”似乎又是绕不过去的。教学中王老师没有刻意强化“寓言”这一文体,而是从“教记叙文”的角度,把它分解成扁鹊与蔡桓公两条线,引导学生来议论、把握文中这两位主人公的特点和情感,采用找句子、多朗读、作比较、说体会的方法,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变化的特点。

当然解读不是第一感觉就行,应该是披文入境,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特色,进入语言表达的场景。王老师正是这样。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她引导学生发现“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看似唆多余,实则形象描摹,表明“我”一直在看着时钟。还引导学生发现时间词后面都用句号,读时要长时停顿,表明时间的漫长,正如师生互动得出的那个词“度日如年,度分如年”,更衬托出“我”迫切想要听到父亲赞扬声的心情。

三、目标家常,但显整合

教学目标要合适、统整,既要有形――语言实践,也要有神――情感陶冶。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课文题目看,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和父亲的判定――“糟糕透了”应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许多老师往往会在这两处大做文章。但是王老师独具慧眼,偏偏选中了这两者的结合处“等待父亲”入手,读与写相伴而行,足足安排了20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和思考。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父亲一念完那首诗,会怎样夸赞我呢,会有怎样的神态呢?请写一写。学生低头构思,一段段文字流泻笔端。

四、手段家常,但显扎实

听、读、说、写、书、背、画、注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也是王老师课堂上常见的。

比如“说”。教《扁鹊治病》,开始时的归纳课文内容,让学生简说“过程”,而在后面的教学时间里,却把大块的时间留给了“过程”,目的在于要运用“过程”来体现口语交际训练。师生问答,那是广义的交际,王老师当然随时指点纠正;概述故事,那是言语交际中的“独白”,王老师方法引导,缓缓推进;蔡桓公的几次语言以及“手下人”的议论,王老师创设情境,或语言描述,或填空训练,或在交际情境中的说话,这应该是狭义的“言语交际”。如第二次的填空:蔡桓公

( )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第三次的填空:扁鹊走后,蔡桓公( )地对左右的人说:( )。还有“第四次”则是想象扁鹊“悄悄跑掉”后对别人的回答。如此巧妙的多次穿插言语交际训练,这或许也是“教成记叙文”才能带来的效果吧。

五、表现家常,但显自然

王老师上课,没有夸张的神态表情,不用夸饰修辞的语言,看不到公开课经常会发生的“语言暴力”,也很少有多媒体的“狂轰滥炸”。对学生而言,只是邻家大姐在和自己自然地交流。

如《扁鹊治病》一课教学中,在概述故事内容时,第一个学生把中间的过程一一铺陈,疙疙瘩瘩,洋洋洒洒,王老师没有着急,而是让他真实地表现,然后通过引导,逐步地用“一次又一次”来简缩“课文主要内容”。学生的能力水平就是在老师的“等待”和“引导”中提高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则是原生态的,很自然。教学过程、环节转接、读想说写、师生互动都是自然的。没有录像,没有配乐,没有图片,没有补充什么资料,没有扩展文外阅读,师生只靠书本和笔。紧扣课本语言文字,真正与文本“对话”。真是一堂“节能减排”的“素课”。

六、变化家常,但显灵动

家常的当然是常态的,但也不是刻板不变的。教学文本是个多元、多面的载体,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去运用,是可以常教常新的。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听过两次,教学侧重点就不一样。第一次侧重内容感悟,第二次则是在内容感悟基础上的语言运用,而且学习的视角也不一样。第一次是站在读者(旁观者)角度,体会课文的情境:“巴迪已经仿佛看到了父亲表扬他的一幕,请你加上神情、动作、语言,想象一下,巴迪的父亲会怎样夸赞他呢?(生练写,并交流)巴迪的满心期待等来的却是‘糟糕透了’,从这话中你感受到巴迪怎样的心情?”第二次是站在亲历者角度,设身处地在当时情境下运用言语交际:“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到底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是巴迪,听到父亲说‘糟糕透了’,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王红老师教学其实也不失巧妙机智风趣幽默,由于立论的需要,我没有去评析。公开课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当然也有各种不同的价值,但作为日常教学的导向,家常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单位:浙江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