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陵园景观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陵园景观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背景分析

随着宝鸡市的建设发展,宝鸡火车南站片区成为城市总体规划 “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中“一轴”的重要节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商务区,也是宝鸡市重要的对外窗口。规划区域内现存约7000座的墓穴需选址改迁,选定地址位于宝鸡市南,洙浴村洙浴沟内,距市区7km2。洙浴沟整体呈南北带状,东西被两山所夹。项目位于东面山坡上,现状用地为农田,地形较陡,呈阶梯台状。为总用地面积121.8hm2,其中一期用地9.5hm2,二期112.3hm2。

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项目结合现场地形自然风貌及现状特点,通过科学分析、精心构思、合理规划,对各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力求将洙浴沟陵园规划为一处具有文化特色、功能设施完善、生态景观优美、以简约中式风格为主的结合传统碑葬、现代树葬、草坪葬及骨灰墙形式的综合性公众陵园。改变传统公墓的阴森压抑形象,营造一座安宁、祥和,同时又具现代意识的融浏览、祭奠、缅怀、纪念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陵园,在殡葬文化、园林艺术、绿色生态、科学文明方面协调发展,打造一座人文纪念的公园,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艺术乐园,一片积聚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人生后花园。体现墓园是后人怀念先人、和先人对话的时空新构想,宁静、轻松的氛围能激发后人继往开来、进取向上。

3 规划理念

3.1 现代规划理论学基础 立足于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恰当分区,以体现出墓园庄严、肃穆的氛围。

3.2 园林文化学理论基础 人们到殡葬区,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而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的信息、物化的文化。通过建筑、小品、道路、绿化等构成要素的空间布设,通过对生境的营造、环境的改造、意境的创造来达到精神的体现。

3.3 传统文化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宅风水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死者本人入土后是否安适,并且还会影响到活着人的吉凶和后世子孙的荣辱。因此,古人对阴宅风水的选择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风水通过观察地理形势和自然环境,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求得人和天地、自然的和谐,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

4 规划原则

(1)紧密结合原有地貌现状的原则。(2)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3)适地适树的原则。(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5)将骨灰安放、缅怀纪念、孝义教育与园林外貌有机结合为统一整体的原则。(6)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人活动的多样性。

5 概念设计

陵园,是逝者长眠之所。东晋学者郭璞所著《葬经》中有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应。”中国自古以来,安奉故人之吉地均体现天人合一、寓意祥瑞、回归自然之精神。

项目所在地宝鸡市洙浴沟村,依山傍水,铺锦叠翠,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洙浴河如拦腰玉带,汇聚与山底。“洙浴”谐音“珠玉”,本方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祥瑞的玉器——“玉如意”作为设计灵感与“珠玉”呼应,体现其独特地域性。同时通过与功能的结合形成“一期传统安葬区——吉阳园、二期传统安葬区——祥阳园、二期现代安葬区—景阳园”3个特色安葬区,并以“玉如意”之形形成五大景观节点,分别为“西入口景观——石碑(土)”、“神道景观区—金弥勒佛(金)、放生池(水)、岁寒三友广场——松竹梅(木)”、“长明灯火广场——长明灯(火)”。形成五行相聚的格局,最终体现“掌中握宝,辈辈得好”的安葬古训。

6 功能结构

场地的空间结构形式为“两轴——三区——五点——一心”。“两轴”为东西景观主轴、南北景观副轴。“三区”是项目一期传统墓区、二期传统墓区、二期现代墓区。“五点”是指神道、西入口景观园、岁寒三友广场、长明灯火广场、放生池。“一心”是指核心祭祀区。

7 绿化设计原则

植物是墓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根据现代殡葬观念,墓园逐渐向公园靠拢,除了传统的松柏等常绿树种,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木也被引种到墓园当中,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配置原则如下:

7.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原则 园林植物是贯穿全园的主要物质基础,墓区内不同区域与绿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每个区域、各个局部又以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配置手法,形成不同的景观。入口、广场等重点地段重点布景。

7.2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利用原有的树木,对绿化景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保持原有绿化风格的同时,调整树种结构,选用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易于培养管理的树种,以乔木为主,使乔、灌、草有合理比例。同时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引进优良观赏树种。

7.3 自然优先原则 顺应自然规律,维护自然过程,保护自然资源,是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无论在植物材料选择、植物配置、色彩搭配以及各种元素的运用上,都要优先考虑自然环境保护,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减少对自然的干涉和破坏,按照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进行配置,体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特征。

7.4 时间原则 植物景观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才能使植物成为一幅活的动态图。希望“一步到位”、“立竿见影”的想法不符合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

8 绿化设计要点

8.1 入口区 采用对植的乔木组团,在入口形成庄严的氛围。

8.2 管理区 通过园林化的处理手法,使此区域景观更活泼一些,落叶乔木和开花植物宜多。

8.3 墓区 内部采用矩阵式种植,通过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既能体现肃穆的气氛,又能体现季节的变化。是防护绿带,作为背景林。由地势形成的阶层,运用边坡绿化植物予以处理,使整个墓区在竖向上,也能形成较好的景观。整个墓区不同区域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整体达到远观“见树不见碑”的效果。

8.4 神道 乔木、灌木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均分层搭配,创造宽阔的视觉通廊。

8.5 广场 内部应用开花的小乔木、花灌木,以常绿与落叶搭配的大乔木为主,形成围合空间,通过植物与雕塑、小品的搭配,形成艳而不俗、明快敞亮的环境,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8.6 停车场 种植冠达荫浓的乔木,形成遮荫良好的停车环境。

8.7 车行道 乔木和灌木在竖向分层,水平方向重叠。以减少人流车流对墓区景观的干扰,同时创造“曲径通幽”的道路景观。

9 结语

设计秉承现代园林的设计策略,由平面型向立体型转变的立体化,面对当今土地资源的稀缺与严重的生态危机,将占地面积巨大的平面型墓穴向骨灰塔、骨灰墙和骨灰廊等占地面积小的立体型墓葬方式转化,比传统方式节约土地资源30倍之多。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结合骨灰多元化的处理方式,采用树葬、草坪葬、壁葬、塔葬等生态节约型的墓葬形式进行生态化设计。由荒凉型向情感型转变的人性化,从人的情感和心理出发,更多地为人们提供与空间的情感交流或人与人交流的场所,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心灵得到慰藉。(收稿: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