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彝人风情与文化的写实艺术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彝人风情与文化的写实艺术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彝人风情的形成自成体系,他们不信上帝,唯信自然。表现出尚黑、爱水、崇鹰、敬火、善舞、好歌等诸多民族特征,折射出彝人群体崇尚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际交流中的豁迭豪放与自信、对土地的无限依恋以及独特的审美观等文化内涵。尚黑、爱水、崇鹰、敬火、善舞、好歌等六大主题,正是彝人现实生活的风情与文化的提炼。

[关键词]彝人风情 彝人文化 写实艺术

彝人风情与彝人文化,曾经是笔者心中的一个十分不解的疑惑。笔者曾经对彝人民族非常地陌生,以为那不过是一个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然而在二十余年前,笔者无意之间跋涉蜀南各地,偶然到达了那个神秘的彝族群居之地――凉山,被那个曾经以为神秘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所吸引。开始了不懈而又执著地彝人民族风情和文化的探秘。那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民族本貌。逐渐在笔者的画作中得以一次次展现。而每一个有关彝人风情与文化的画作发表。都与笔者深入彝人群居地的实地考察和写生体验密不可分。随着大小凉山的开发建设,曾经闭塞的彝人群居的西南险地被东西南北的便捷的交通所贯连。笔者始能与那些殊途同往的探秘者一样,得以实现对彝人历史和现实生活从小心窥视到大胆饱览的跨越。

彝人风情的形成自成体系,他们不信上帝,唯信自然,认为他们是雪的十二支生化物之一,但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又表现出尚黑、爱水、崇鹰、敬火、善舞、好歌等诸多民族特征。在反复诵读其族人史诗《勒俄》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与接受了那看似自相矛盾的多重民族性格和风情特征,更了解到了彝人民族文化内部发展的多样性形成的由来。

与其他的民族一样,彝人民族在展现同一性的同时,也同时展现出其自身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征,成为构成我国民族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促进了我国文化多样性和多态性的形成与发展。

于是,笔者的多次有关彝人风情和文化的画作,在一次次破解《勒俄》史诗的收获中变换解读的角度,在一次次参与毕摩祭司和苏尼巫师主持的盛大节日的念诗颂经中揣摩这个曾经神秘莫测的民族形成的由来。扩大收集彝人风情的视野,加长探究彝人群体文化的深度。在与群居的彝人家庭成员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一次次产生企望将这个神秘而又朴素的彝人风情与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于国人和世人面前的激情和冲动。与彝人的每一次接触,在随身携带的画笔和镜头的记录下,都发自内心地感悟到彝人风情和文化的内在美。这种只有亲身体验才可以感悟到的内在美,完全可以通过美术艺术的形式展现于世人。

我们曾经误解和忽视了这个与中华民族大家庭有血缘亲情关系的民族,笔者认为有责任和义务向国人和世界展现她的存在、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构成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贡献及其自身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价值。

对比同行们对于其他民族风情和文化展现的艺术表现手法,笔者对于如何真实表现和再现彝人风情与文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绘画创作中,通过大量的素描题材与速写资料和人物对话笔记中,对画面构图、人物形象与造型选择、色彩色系、人物与环境的比对强度、画面韵律与节奏等一系列要素进行过反复地筛选、思考和选择。

正因为彝人民族鲜明的个性,才使其民族风情与文化特征有别于其他民族,在其艺术表现方法上,所有的创作都必须在尊重彝人信仰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上,从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兼具的形式表现,以写实主义的表达手法真实地概括和再现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征,以张扬其独特而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及其民族风情与文化内涵。于是,群居和崇尚自然成为笔者所有题材的必然背景,在此基础上,特意选取了尚黑、爱水、崇鹰、敬火、善舞、好歌等六大主题。分别予以现实生活的提炼,概括成主题的中心旋律。

在尚黑篇章中,黑山、黑水、黑衣在凝重的色彩对比下,黑土地成为彝人生活的依赖和世代繁衍的载体。在突出黝黑瘦削的彝人外在形象的同时,又通过夸大的眼神与面纹。纯朴的嘴唇和粗糙的劳动的手等细节描绘。使黝黑的皮肤象征彝人体魄的健康和彝人审美的取向,彰显彝人朴实无华而又丰富的内在的心境世界。

在爱水篇章中,高峻叠嶂的山峦与长满绿色植物的大地总是以水为纽带,或蜿蜒曲折,或波涛汹涌,或风平浪静,浑然一体,显示出彝人民族对于水的依恋。始终将水和谐地统一于纯真的大自然下,表现彝人的生养靠水的滋养和浸润,发自内心地对乳汁一样的水充满着深情。此外,通过水的或强或弱的刻画。衬托出彝人身上绚丽多彩的个性鲜明的民族服装的多样性图案和变化万千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

在崇鹰篇章中,无论是建筑物上鹰的装饰。还是蓝天下翱翔的鹫鹰。都予以浓墨重彩地刻画。无论是高傲视物还是怜惜大地生灵的鹰的神态。都力图使其与大地万物的冷暖与喜怒哀乐气氛有机地统一,寓意画面上与现实生活中的彝人永远都视鹰为他们民族的图腾,彝人就是鹰的后子,在他们的生活信仰中充满了对鹰的敬畏、崇拜和依赖。

在敬火的篇章中,由远处大凉山蜿蜒而连绵不断的无数火把渐次增大,汇集于画面中心的火堆,以火为中心,让暖色的火焰及其映照在彝人脸上的光彩,在冷灰色的刻意模糊的黑天空、黑衣、黑地和黑色动物的烘托下,刻画出彝人敬仰火的真情,渲染出彝人在火把节上动情和欣快的喜庆气氛。与火形成强烈呼应的是沸腾的斗牛场景,那些凝神专注的彝人的各种形象姿态和无畏神勇的猛牛在冲刺瞬间的神情,将火把节充满刚阳之气的宏大场景气氛推向了高潮,将整个场面引向了那画面中心的刚阳之火,展现出彝人群体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动员力。

在善舞的篇章中,抓住锅庄舞(达体舞)的瞬间,以青绿色的草地、黑蒙蒙的远山的大自然为背景,在人物造型上通过细腻地笔触,在表现舒展和豪放的舞态的同时,又将彝人身着的那些多姿多彩的彝族服装有机地柔和在一起,刻画出彝人怀着喜悦的心情,纵情宣泄那与生俱来的豁达、豪爽的天性。通过律动的技法,那极富感染力的舞姿,表达出彝人那自信、自足、无忧无虑的天人合一的顺从自然的善舞本能和禀赋。

在好歌篇章中,将彝人借助口弦琴、芦笙等特有的民族乐器,以千姿百态的口型放声歌唱,或通过特型描绘。或通过虚化手法,将彝人毫不做作地抒发内心情感的现实场面再现于众人的眼前,希冀表现出彝人不仅在情感上可以通过已有自创文字表达的同时。也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善于通过优美的歌唱来表达更高境界的内心世界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真实表达彝人风情和文化的手法上,必须根据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兼具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表现形式,来刻画与描述彝人风采。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对于彝族历史和文化形成进行过不解的研究和彝学传播,但基于当前国人乃至世界对于彝人风情和文化的十分局限甚至偏颇的了解,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深入地到彝人民族生活与居住的地方作仔细的田野调查考证,并对彝人文化与历史有充分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理论归纳,任何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都不适宜于表达现实中的彝人风情和彝人文化,那会将彝人的真实的风情与文化扭曲、引发对于彝人民族的更大的偏见和误解,甚至践踏彝人民族的尊严和信仰。因此,只有写实主义的手法,才是目前相对适合于展现彝人风采的可信、可行的唯一手法。

笔者在诸多反映和表达彝人风情与文化的作品中,也注意到作品在真实表达朴素的彝人风貌及其文化内涵方面,过于写实而不加工提炼的纯粹现实主义描述题材。或许会使作品成为表达彝人现实生活与生态社会的一部摄影意义的平庸作品,因此,笔者在企望真实表达彝人风情与文化的同时,也注留意其他民族对于彝人民族的文化渗透。通过看似不经意的个别胶鞋、羽绒服和印有英文符号的道具的出现,暗示或者寓意彝人民族虽然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历史封闭,但她依然是一个不断进取且有包容文明社会、对外族进步成果持宽容态度的豁达的民族。

笔者认为,那些表现彝人风情与文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始终围绕着展现富有鲜明群体个性和特征的美学意义上的合理表达,画面上那些看似有些凝重的自然背景的再现,是希望唤起世人对于生存于同一个国度同一个地球的有着血缘关系的同胞民族的重视和兄长般的爱与关注。他们除经济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落后,但他们依然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是一个进取的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凝聚力的民族,更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

彝人民族创造的文化,起码也曾经、正在和继续造福于中华民族,他们对于历史与文明进步的贡献,已经超越了现实的国界,他们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