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将校园网络建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校园网络发展对大学生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表现多样,正确运用网络载体可以使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以及带来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努力做好网络阵地的建设与完善,使校园网络建设健康发展,并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推进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校园 网络 大学生 思政政治工作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技术的普及,人类网络社会进入高速信息化时代。网络“阵地”的建立使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不再受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中学生拥有电脑的比率已达85%以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接触网络。因此,网络的普及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的网络不仅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冲击了高校师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思维心理及行为方式等。总而言之,网络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
校园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并展现了不同于其他媒介信息传播的多种特性。若想把学生的思政工作做得更完善,就必须掌握其特性,灵活运用。
(一)校园网络语言不断时尚性
“给力”“神马”等大学生时尚用语已经成为了网络常规用语。原因在于受到网络传输速度的约束,网上出现了大量特殊字符的交流形式。与印刷媒介中的语言符号相比,网络的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变异的现象,如网络上出现的语言运用符号,即使是传统的语言符号,在网络交流中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二)校园网络无限扩展性
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传播的内容上,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介传播内容总是有限的,而网络信息传播就显得更有优势。信息量之所以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这是由于互联网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具有无限的扩展性。
(三)校园网络时效性
通过网络传递信息,能打破地域的界限,将信息瞬间传播到世界各地,于是无论是相隔两地还是五洲四海的信息传播成了瞬间之事。
(四)校园网络互动开放性
网络既继承了以往大众传媒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向广大群众传递传授信息、引导舆论,又充当着用户进行网络人际传播的工作,打破了多种传统信息传播形式的局限,避免了自身状况、居住地域等种种束缚。
(五)校园网络虚拟化
校园网络世界同网络世界一样,是一个无形的虚拟化世界,其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从而将实践活动转移到电子空间,形成虚拟世界中人际交往的方式和规则。
二、校园网络的发展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从校园网络的特点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它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1.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校园网络信息覆盖面大,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国际化的特点日益明显。随着信息网络空间的变大,拓宽了思想教育的空间和领域。
2.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手段。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以适应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改进方式、方法,努力增强说服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3.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涉猎信息的渠道很多,如果我们仍沿用过去以往的教育方式,显然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二)在网络技术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等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其庞大的信息资源难免良莠并存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校园网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和严峻挑战。
1.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趋激烈。网络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迅捷的信息工具,加之分散、异质等特性,使得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信息,从而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就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一并充斥网络。因此,网络对大学生精神生活产生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日益淡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但信息良莠混杂。面对这些信息,辨别力较弱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网上信息的影响、迷惑。与此同时,网络生活的隐蔽性和匿名性不仅导致了人的随意性,还张扬了道德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却忽视了长久以来传统道德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完善大学生上网行为的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树立网络法律意识
调查所得,大学生上网的时候就完全沉浸于一个宽松自由、较少约束的世界,所以他们在网上的行为也就很可能失去规范。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监控刻不容缓。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其次,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网络法制教育,做“守网”公民。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网络社交,客观评价网络中的他人和自我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网络人际交往保持不信任、防备态度,往往对自我形象的评价高于对他人的评价。因此,训练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引导自我意识非常重要,帮助他们提高判断能力,才能正确地辨别网络真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客观的态度评价网络中的自己和他人,才能正确地对待网络中的人际交往,最终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缓解压力
调查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为了释放压力便采用网上恶搞等消极行为。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求职、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经济状况等种种问题都加重了他们心理负担。所以,高校教育者应该多开展心理辅导课,对学生进行压力适应教育,为他们提供寻找正确的减压方式,使他们走积极向上的道路。
(四)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自制能力,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网络对自己的不利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是由于他们自己的不良习惯造成的。所以,仅仅依靠外部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要有自治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地控制上网时间、计划上网内容,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络教育阵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更重视这一阵地的建设,使网络发挥出其最大的功能,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设阵地,建立挫折、刺激类内容,也可建设信息类的内容,如网上健康知识、电影等。思政教育要顺应大学生内心的意愿,规划设计,刺激其潜能的发挥。
总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越来越深远。作为高校来说,应不断关注其发展,早日建立校园网络载体,实现大学生与网络“互利”发展。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与社会交换信息,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同时被社会上不同于高校的文化冲击。因此,做好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努力优化其建设,保证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正确性,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连军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11).
[2] 鲁明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 李际卫.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载体实效性探析[J].广东科技,2010(20).
[4] 杨美.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陈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应用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
[6] 王文峰.论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山东理工大学报,2011(1).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