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自主课堂”培养学习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已经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摆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
一、自主建构,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特别是在孩子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学习常规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细心指导、耐心培养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
1.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倾听”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多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专心听讲是学生获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
教师讲课要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精心安排了这样的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出示动画,请你们找一找,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电脑抽出图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该教师拉出图中的一个角问学生:这个图形你认识吗?(生回答:不认识)。这个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图形――角。教师板书课题后,又告诉学生: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角的乐园”去游玩好吗?(粘贴角的乐园图)到那里游玩,我们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高兴吗?一段轻松的谈话,既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小学正规的学习生活,对一些数学题目缺乏应有的审题经验。加上年龄小,识字量少,他们常常因为不理解题意而造成做题时的答非所问。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学校组织两班同学参加夏令营(情境图显示两队学生人数分别为43名和47名),每队有3位老师,每辆车可坐50人。问需要几辆车,还有多少个空位置?”此题题目中的条件较多,看似较复杂。因此,在学生审题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多读一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分析、找出此题的重点字词,理清各数量间的关系。在对题目的初步分析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两种错误:只按两队学生人数的总和来计算剩多少个空位置;按两队学生人数和一队老师人数的总和来计算剩多少个空位置。尤其是后一种方法,持这种答案的学生人数较多,就其原因是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句“两班学生”、“每队有3位老师”没有理解透,只按字面上的“3位老师”进行计算,忽略了另一队的“3位老师”从而造成解题失误。
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时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学会工整“书写”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一年级学生的第一次数学课堂作业开始,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整洁的书写习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大都离不开100以内数字的书写(口算与笔算)。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好与不好的两份作业将会出现天壤之别。有的学生数字书写不规范、写潦草字,或偏大没写在格子里、或偏小像蚂蚁一样;有的学生没耐心,不一笔一画写,整个字的笔划绞在一起……所有的这些现象原来只是少数人的,但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引导以及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模仿力又极强,个别的现象就会变成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答题的正确率。
二、自主探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能力包括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与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于一点一滴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1.质疑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在生活中对一切未知的事物常常感到好奇,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却显得陌生,不知从何入手。因此,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首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原始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人人心情愉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要采取从模仿入手的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再次要善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带头人”,通过树立榜样促进群体问题意识的提升,从而培养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
2.交流合作的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合作学习的起步训练。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岁数较小,在合作小组的任务分工、合作参与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在一开始不适合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可先建立二人学习小组,让学生知道在合作中首先要明确分工,再进行合作。当学生对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操作基础之后,教师再逐步将同桌合作扩展到四人或多人的学习小组。
总之,关注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心”的老师,不断地创造机会唤醒孩子的各种经验,使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经验化,让我们的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只有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将伴随着学生,并让他们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