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终极诉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终极诉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育目的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实的教育追求却严重背离了教育的目的,主要表现为:现代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和实践脱离;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和劳育;忽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与个性;重视精英教育,忽视所谓的“非精英群体”。现有考核方式的单一性、现代教育的“工具理性”以及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性是教育目的异化的根源。实现教育目的的终极诉求的可行路径包括:丰富现有考核方式,倡导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查方法;抛弃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在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等。

关键词:教育的终极价值;教育的工具化;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设计和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教育的终极价值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变成他自己”,也即发展人的可发展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产生了严重异化的现象。教育目的的异化是指现实的教育追求违背教育的目的及方针,并成为压迫学习者的外在力量。

1 现代教育目的异化的表现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客观规律制定的,它对我国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一个宏观层面的好的教育目的并不一定成为微观层面的教育实践中的真正的指导思想,一个良好的教育愿景并不一定导致成功的教育实践,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方面是国家精心制定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方针,另一方面现实的教育实践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初衷,即教育目的出现了异化的现象。

1.1 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和实践脱离

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提倡“从做中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我们当前的时代培养所需的人才。但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学校教育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学校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基本上围绕“教师说教――学生做题巩固――教师说教”的模式进行,学习没有和生活产生联系,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成了现代教育的追求。现实的教育更多的关注了守成与占有,把获得既定的知识当作了终极的目的。这种教育割裂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我们的学生知识丰富,考试能拿高分,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欠缺。

1.2 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但在现代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退而居其次,有时甚至被完全忽视,现代学校课程中有关德、体、美、劳育的课程一再缩减,即使课程表中安排了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被其他所谓主干课程替代的危险。教育过程中注重智育忽视德、体、美、劳育的片面做法在许多学校中比比皆是。当前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严重有悖于教育的终极价值。

1.3 忽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与个性

教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含义是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但环顾今天的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包括考研无一例外地以考试分数为准绳来挑选学生,统一的考试内容,统一的评分标准,统一的评价体系,学生为了达到合格的标准,努力朝着考核标准奋进,这极大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1.4 重视精英教育,忽视所谓的“非精英群体”

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但审视一下今天的教育现状,教育部门关注本区域内的重点学校建设,学校关注本校的重点班创建,教师关注本班重点学生的发展,优良的教育资源涌向各重点学校,学校内部的优良教育资源基本都配置给了重点班,这样既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又不利于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2 现代教育目的异化的原因分析

现有的教育追求背离了教育的最初使命,它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生存的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无法掩盖精神世界的空虚,现有教育目的的严重异化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有着深刻的根源。

2.1 现有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导致了教育目的的异化

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但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都是通过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的,它所考查的只是学生的认知性能力,对获得知识的方法不予重视,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具体如何应用亦不予考查。“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而今天的教育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了一种终极目的,而不是将其看作一种工具,因而其考核方式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关心如何培养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力的发展。

2.2 现代教育的“工具理性”导致了教育目的的异化

教育的“工具理性”是指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人当成实现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工具,而忽视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非功利价值。教育的“工具理性”促使它较多地注重智育,只追求与考试相关的系列目标,与升学无直接关联的道德品行、身体素质、美学涵养、劳动精神等一律被其置于次要地位;教育的“工具理性”促使它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教育的“工具理性”使它更多地关注“精英”,试图选拔“最聪明的人”来实现社会的目标,殊不知“精英”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2.3 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性导致教育目的的异化

教育目的是一条一环扣一环的长长链条,从上至下依次为国家层面的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当局的教育目的、学校管理当局的教育目的、学校行政人员的教育目的以及学校教师的教育目的等一系列目的,教育目的从国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具体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时,由于受各环节参与主体的主观价值的影响,最终的教师教学目标可能与最初的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再加上教育目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分离,教育目的被异化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3 实现教育终极价值的选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现实的教育实践严重背离教育目的的初衷,使学生朝着人格分裂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扼制当前教育异化的倾向,朝着教育的终极价值奋斗,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1 丰富现有考核方式,倡导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培养的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人无法适应社会,那就谈不上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知识的人,而且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但现有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认知性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光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的。因考核方式对教育过程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所以应丰富现有的考核方式,从而引领教育走向正确的方向。

首先,国家应完善现有的考试政策,从注重认知性考核向注重认知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转变。

其次,作为具体执行层面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制定细化的多样化考核规则。

3.2 抛弃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使学生身上体现出品行、德性、智力、审美、力量等的完满与和谐。现代学校教育应将“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落到实处,而不应让它成为一句空口号。

首先,国家应完善现有考试选拔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其次,应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的评价理念,完善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3.3 发挥教师在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处于整条教育目的链的终端,在教育目的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起着“守门人”的作用。教育目的从国家宏观层面细化到具体可操作的微观层面时,教师负责把守着最后一道关口,教育目的的异化与否,教师肩负着最终审核的职责,因此要发挥教师在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培养自己完美的道德面貌,只有全面发展了自己的教育者,只有认同了全面发展理念的教育者,才能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去践行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其次,教师在制定自己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的为准绳,衡量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标准,防止现实的教育实践偏离教育终极目的的现象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五育并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终极诉求。

参考文献:

[1]樊华强.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审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邬志辉.教育的内在失衡与重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第1版.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王家驹,张渭需,杜殿坤,白振汉译,1984年第1版.

[5][德]席勒著.美育书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35-40.

[7]石月兰.对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在实施中异化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