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规则唤醒责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规则唤醒责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都说教育是爱的事业,可我怎么越来越发现,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爱,得到的只是冷漠和理所当然?”

“为什么有的学生任你使尽浑身解数,苦口婆心也好,批评威吓也罢,可他就是软硬不吃,我行我素,我感觉自己都要被他们逼疯了!”

“专家说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方法,更多的途径。当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效果的时候,除了发火,我还能做什么?”

……

在教育报刊杂志上,我们读到的几乎全是成功的案例;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教师的困惑和无奈。

当爱的感化失灵,当说教变得无效,当学生似乎变得“百毒不侵、无所畏惧”,我们该拿什么教育这些孩子?

学生最需要的是对于规则的敬畏和对自己的负责。

有一个任性胡闹, 一点也管不住自己的男孩子, 他会无缘无故地一会儿打这个同学, 一会儿又把另一个女孩子的连衣裙故意弄脏。他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对其进行了批评, 告诉他这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其次,把他的右手牢牢地捆在衣袋里, 使他不能使用这只手;最后,让全班同学把左手也扎起来,体验一天失去自由的滋味。

如何评价这位教师?

故事中的这位教师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从来就离不开惩戒,只不过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惩戒不是目的,而变为一种对所有同学的体验教育。

规则是一种帮助,是用来帮助儿童发展自己的坚持性,和道德无关;规则是一种指导,是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并且如何做;规则是一座桥梁,“是引领儿童对社会规则的服膺,对生活中的他人的尊重,是一种敬畏感的培养”,规则其实就是帮助他们与社会衔接;规则看似外在的约束和限制,其实是学校和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

一、学校有规则不等于学生有规则意识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亨利・邓斯特说,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学校生活中的规则体现了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指导规范及管理的内涵。用规则看守校园,我们需要对学校规则的制定、功能及其存在方式进行一些反思。

(一)规则的制定过于随意,并且常常变化

学校规则是成人思维与逻辑的创生,但是“学生的世界毕竟与成人是有区别的,没有学生‘声音’的学校规则教育很显然是悖论的教育。”

学校规则大多是管理者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而制定的,制定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管理的方便。规则想当然的成分较多,比如发现学生吃零食现象严重,就很快规定“学生在教学区内禁止吃零食”,可没几天,因为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抵制,就将这条规则改为“在第三节课和第七节课课间可以吃零食”。不断变化的规则,让规则失去了其严肃性,也让学生失去了对规则的尊重。

(二)规则内容含糊,规则功能是压制学生

“美国的学校规则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适合孩子年龄,二是把遵守规则和荣誉感相结合,三是规则必须确保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的安全。规则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们学会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有责任心。”

很多时候规则内容并不明确,且规则多是规定“性质”而不是针对“行为”,以至于很难界定和遵守。比如,很多学校都规定学生“禁止早恋”,但什么是早恋,至今都没有明确的说法。规则往往成了威吓学生,方便管理的工具。

(三)规则的执行受到态度、人情影响

两个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但其处理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认错态度好的,可能会免于处罚,态度恶劣的可能会从重处罚。最为可怕的是,对于这一点,我们普遍认为没有什么不妥。这也折射出我们在规则面前的判断标准――态度高于行为。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能超越规则的底线,因为只有规则范围内的自由,而没有规则以外的人本和人情。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规则,但是这些规则只是书写在纸面上的规定,学生并没有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规则只是用来约束学生行为的工具,没有内化为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需要。

二、不能执行的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

参加音乐会,一般开场以后就会谢绝进入,需要等到中场才有机会入场,这已经是惯例。但每次都会有一些观众迟到,音乐厅工作人员对此深表苦恼:“如果允许迟到观众进场,肯定要影响已进场观众的欣赏;但如果不让迟到观众进场,也就意味着半场音乐会与他们无缘。放,还是不放?实难两全”。

在学校中,教师也经常面临着类似的抉择:面对课堂捣乱的学生,剥夺其继续听课的机会,会对其发展造成影响;可允许其存在又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权利。

可见,用规则守护校园的最大障碍在于我们对于规则的执行,规则不能有效执行,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比没有规则还要可怕!

规则意识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关于规则的认知,即‘有规可循’;其次是具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第三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和第二天性,使外在规则转化为人的内在素质。

(一) 认识规则:明确要求,知晓后果

为了学生更好使用网络资源,我们制定了《电脑房使用协议》,协议中对使用电脑房作了详细规定:不得带饮料入内,不得打游戏、玩QQ,不得利用网络散布不健康言论,不得利用网络抄袭他人作品等等,违反者将被取消使用权。机房协议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就与学生、家长签订,违反协议,遵照协议执行,学生自己承担责任。

这种规则必须是明确的、清晰的,并且让学生知道违反规则需要承担的后果。一个好的规则要“简明扼要、易操作、易检验”,如美国有所学校规定的“倾听规则”――嘴闭上;耳朵听;眼睛注视着发言人;身体保持端正;手自如。

(二)习惯规则:自由选择,自我承担

AP物理老师JJ原是加州大学的教授,在中国一所高中教授AP课程。他非常喜欢布置网上限时作业,半小时的作业,只要你一打开作业界面,计时很快开始,半小时后作业自动提交,不管你有没有做完。同学们一开始做作业还没当回事,后来发现限时作业也很难在规定时间完成,因为JJ习惯于出一些需要预习的作业,不预习,一边翻书一边作业是来不及的。而作业不及格的后果是,将影响他们的平时成绩,影响到高校入学申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先预习再做作业的习惯……

这位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草率完成作业,但必须面对平时成绩不及格和美国高校可能会拒绝你入学申请的后果。他们不去强迫学生学习,只是在这种自由选择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好的规则能激发了学生遵守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需要满足的快乐。

(三)遵守规则:合理惩罚,自我负责

马卡连科说,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在实施学生管理过程中,美国肯塔基州各中小学校对于违反《中小学生行为准则》的学生,依据其情节的严重程度,实施五级分类处理,具体处理方式是:一是由教师处理,二是由校长处理,三是移送“他择性学校”,四是停课回家,五是开除学籍。

美国《中小学生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着学生肩负的责任,并且要求学生像遵守法律一样遵守各项准则。他们给予学生机会,但这种机会绝不是无止境的。惩罚应遵循“正当”程序,如“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证据要合理可靠,惩罚方式应与学生所犯过错具有内在的关联,惩罚的轻重程度应与过错的大小程度相适配,允许学生对过错作出解释、说明和自我辩护等等”。

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而是一种唤醒,用规则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