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经·鲁颂》中的“马”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经·鲁颂》中的“马”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诗经・鲁颂》在诗经中虽只有短短的四篇,但是在这四篇颂中“马”这一意象却在每一篇中都出现了。可以说“马”在《鲁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学者们对马这一意象的解说也众说纷纭。这一现象的形成,与“马”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及社会环境无不有重大关系。

关键词:《诗经・鲁颂》;马;寓意

一、《诗经・鲁颂》的创作时代

关于《诗经・鲁颂》的创作年代,历来意见不一。

一、认为《鲁颂》四篇都作于僖公死后。

郑玄在其《诗普》中说:“僖十六年冬,会诸侯于淮上,谋东略,公遂伐淮夷。僖二十年,新作南门,又修姜之庙。至于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国人美其功,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作其颂。”①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引王肃曰:“当文公时,鲁贤臣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令史克作颂四篇以祀。”②苏辙在《诗集传》中也说道:“……十九世至僖公,鲁人尊之。其没也,其大夫季孙行父请于周,而史克为之颂。”③

二、认为作于僖公生前。

严粲在《诗辑》中说道:“孔氏考《鲁颂》作于僖公身后,非也。今观《s宫》等篇,多为有事实愿其如此。如曰‘俾尔耆艾,黄发儿齿’晓然为生前祝颂之辞。盖生前作之,后乃闻之余天子,以闻过耳,未必得请而后作也。”④贺贻孙《诗触》中说:“今考《春秋传》则僖公特当时一庸主耳,其诗皆生前颂美之文,而死后请而播诸乐章者。”⑤暨南大学的聂双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也说鲁颂最有可能产生于鲁僖公时代。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鲁颂》四篇产生于成王、伯禽时期。到底他们产生于哪个时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道:“……其后又自作诗以美其君、亦谓之颂。旧说皆以为伯禽十九世孙僖公伸之诗,今无所考。独《s宫》一篇、为僖公之诗无疑。”⑥我认为《鲁颂》四篇产生的确切时间由于时间的久远很难考证,但是从上面几种观点的交锋我们可以知道这四篇颂诗产生的时间大概是僖公时期(生前与死后不久)。

三、马的寓意丰富

据聂双在他的学士论文中统计,“《诗经》中提到马字,《风》诗有18次,《雅》诗有18次,《颂》有12次,总共48次。”⑦而《鲁颂》的四篇中就出现了四次。可见在《鲁颂》中“马”这一意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历来学者们对《鲁颂》的研究却很少,对里面“马”这一意象的研究就更少了,就算有,研究者们也是很概括的说说,不够全面。不仅如此,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也不能统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鲁颂》中会多次出现“马”这一意象?这些应该值得探讨的问题。

1、“马”代表人才。“马”这一意象出现在鲁颂诗中,特别是在《鲁颂・o》中,各种各样的马,“有有皇”“有骊有黄”“有骓有y”“有U有骐”“有有骆”“有骝有雒”“有S有h”“有有鱼”。很多学者认为这与一个国家对人才的渴望有关系。这方面主要的代表有清代的方玉润先生。他在《诗经原始》中这样说道:

o,喻育贤也。此诸家皆谓颂僖公牧马之盛,愚独以为喻鲁育贤之众,w借马以比贤人君子耳……上四思字当属马言,下四字乃属牧人言。意谓德之良者,其智虑必深广而无穷也;才之长者,其斡济必因应而无方也;神之王者,其举动必振兴而无厌也;心之正者,其品行必端而无曲也。此虽o马歌,实一篇贤才颂耳。不然,牧马纵盛,何关大政。⑧

方玉润先生认为《诗经・鲁颂》中的马是喻贤才。鲁颂四篇为何要将一篇写马的诗歌放在第一篇?祭祀在于古代是一件国家大事,为何这样重要的场合去唱一首牧马的颂歌?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o》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里面的“马”这意象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马。

由当时鲁国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鲁国自伯禽以后,逐渐走向衰弱。鲁僖公时期,国力有所提升,但这远远还不足以称霸中原。而一个国家的强大是离不开贤才辅助的,所以鲁国迫切的招募贤才。不仅如此鲁国自周公开始就有对贤才渴望的美名。将颂神颂祖的祭祀活动改为颂马,既可以让广大有才之人看到鲁国的诚意,也表明了鲁国要强大的决心。

2、“马”代表的是鲁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于《鲁颂》中马的意象,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些马代表的是鲁国的军事实力。马具有强而有力,善于奔跑的特点而成为征战时的代步与作战时的工具。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很大程度上要看一个国家兵车的多少与好坏,而这些又与拉车的马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马的多少与强健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有直接的关系。《鲁颂・o》中写了马“以车彭彭”“以车伞薄耙猿狄镆铩薄耙猿奠铎睢倍贾苯拥忝髁寺砝车时的强壮。《鲁颂・泮水》中的“戎车孔博”与《鲁颂・s宫》中的“公车千乘,朱英绿g”都表明了鲁国在向外展示他的强大军事实力。

在当时争霸的局势下,军事实力的强大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相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说,当时的鲁国虽然有逐渐变强的趋势,但还是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随时会有被其他强大的国家兼并的可能。因此,鲁国在自己的祭祀中大量的甚至是夸张的展现自己“马”的强大,就是在告诉其他国家,不要轻易的来侵犯鲁国。除此之外,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知道,当时的国君鲁僖公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崇武的国君。《史记・鲁周公世家》 中就记到:九年,齐桓公率领僖公平息晋国内乱,到达高粱才回师。《春秋左传》中叶提到:僖公四年他攻打邾国,会同楚国等诸侯会盟于齐国。依楚伐齐。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主战派且迫切的希望将鲁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国君。而积极的对外政策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依靠。所以大量的养马、颂马政策是理所当然的。

3、“马”是财富的象征。在《毛诗传》中,就对《鲁颂・o》中的马进行了解说“诸侯六闲,马四种,有良马,有戎马,有田马,有驽马。”⑨其中的田马就是耕种时的工具。同时在《有》这首宴会上的饮酒诗中以“有有,彼乘黄。”“有有,彼乘牡”“有有,彼乘C。”起兴,就是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富足。特别是在《鲁颂・泮水》中“鲁侯戾止,其马FF。其马FF,其音昭昭。”鲁侯出行的队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为了现实鲁侯的尊贵,作者刻意突出马的强健就是为了展示鲁侯的身份尊贵。在《诗经》时代,马在交通、田猎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它也是 那个时候财富的象征。鲁国大量的养马、颂马就是为证明自己的财富丰富。

4、“马”祭祀中的必需品。马不仅具有以上作用,在古代的祭祀中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鲁颂・s宫》中就有“龙绯徐耄六辔耳耳。”的句子。可见在古代祭祀时,马是不可缺少的。孔颖达《疏》中写道:

礼,诸侯六闲,马四种,有良马,有戎马,有田马,有驽马。僖公使牧于s野,马皆肥键,作者因马有四种,故每章各言其一。首章言良马,朝祀所乘,故云“彭彭”,见其有力有容也……⑩

文中所提到的“首章言良马,朝祀所乘”就是注意到了马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会发现在周代有“执驹”之礼,在《周礼》中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周礼・C人》中的“掌十有二闲”之政教,以阜马,佚特、教、攻驹,及祭马祖,祭闲之先牧,及执驹,散马耳、圉马。”B11另一次是《周礼・校人》中“春秋马祖,执驹。”B12以上种种都表明马在古代的祭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

祭祀是伟大而神圣的,他的目的也是多样的。要达到多个目的,所选取的意象就必须具有多种寓意。所以,我认为马在《诗经・鲁颂》中“马”的寓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融人才、军事实力、财富、祭祀必须品于一身。

结语:

《鲁颂》中“马”这一意象的多次出现不是偶然,他的寓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当时政治环境、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具有多种寓意的代表物,它在《诗经・鲁颂》中的大量出现既是顺应历史,也是有心人的刻意为之。(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

[2](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第六册,《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3]《周礼正义》第一版,第十册,《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宋)苏辙《诗集传》《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5](宋)严粲《诗辑》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5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6](宋)朱熹《诗集传》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7](明)季本《诗说解颐》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9册.经部.诗类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8](明)贺贻孙《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9](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七十三册,经部.诗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毛诗训诂传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0](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十三经清人注疏

[11](清)牟庭《诗切》第一版 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12]聂双《研究》暨南大学2007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13](韩国)尹廷琦《诗经讲义续集》,韩国儒学丛书,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藏书。

注解:

①郑玄《诗普序》

②(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③(宋)苏辙《诗集传》《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86页

④(宋)严粲《诗辑》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5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第476页

⑤(明)贺贻孙《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87页

⑥朱熹《诗集传》卷二十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第237页

⑦聂双《研究》暨南大学2007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第32页。

⑧方玉润《诗经原始》上海泰东书局影印,第页

⑨《毛诗训诂传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73页。

⑩(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第六册,《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845页。

B1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第一版,第十册,《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627页

B1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第一版,第十册,《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6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