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城市发展战略,旨在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大规模向城市涌入,在城市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房价、医疗保障、教育,公共交通等各种问题集中爆发,使得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顾此失彼。由此引来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关注。

2011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1.27%,中国开始步入城市型社会。在中央的政策指导下,不少城市都提出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目标。但是城市本身的设施建设却并不到位,经济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模糊,一方面缺乏对于资源和人口的合理调控,由不合理的分布导致的发展平衡;另一方面,城市本身缺乏自我定位和实际考虑,盲目追求冰冷的GDP数字。

因此,当前应该由粗放的盲目的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成为集约的有方向的城市发展方式。按照目前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效应,这是相对于小规模城市的优势,而且这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高水平的城市出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不同城市规模做出比较,验证城市的规模效应,最后就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城市发展道路提出个人建议。

一、 概念说明

本文的对城市规模进行如下划分:市辖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城市被称为特大城市,市辖区人口在150~500万的被称为大城市,市辖区人口在50~150万的称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下的称为小城市。

根据本文对城市规模的定义,同时参考《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①的数据,将除拉萨以外的286座②建制市分成四个类别,其大城市12座,大城市56座,中等城市167座,小城市51座。由于人口数量定义采用的是市辖区人口数量,为了保持一致性,所以本文使用的其他数据同样采用市辖区内的统计数据。

本文主要从城市经济发展,政府财政,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四个方面入手,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我们的结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当然是城市GDP总量,但是城市GDP受到包括城市规模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均GDP、地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三个指标来观察城市在GDP创造的效率。城市建设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责任,而其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但是真正决定这个城市的建设程度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多少显示政府投资对个人的受益程度。城市的周围的资源和环境是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就能够说明问题。资源消耗主要考虑城市的用水和用电量,这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提高了用水用电效率,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水资源和能源。污染排放可以反映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是否是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GDP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城市的环境状况,也是生活质量的部分要求。

接下来通过具体指标上,不同类别城市的差异做出效用分析,论证城市规模效应。

二、 效用分析

(1)城市经济

就市辖区GDP总量③而言,特大城市市辖区GDP和大城市市辖区GDP之和占到除拉萨以外286个建制市市辖区GDP总量70%。再考虑城市数量上的差异,那么特大城市的平均GDP总量是大城市平均GDP总量的5倍左右。如果能促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那么对于中国GDP的总量的贡献会更大。

根据数据分析,市辖区内每增加10000人,特大城市的地区GDP会增加85489.43万元,大城市的地区GDP会增加77383.31万元,中等城市的地区GDP会增加46070.43万元,小城市的地区GDP会增加42932.33万元。只是考虑人口由小规模城市向较大规模城市流动,假设人口带来的GDP增长不变,不仅会带来人口净流入城市的GDP的显著提升,同时也会增长城市整体GDP的净增加。事实上,每年有数千万的人口流动,考虑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GDP增长将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辖区的人口具有更有效地GDP创造能力。根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集中型模式会使得城市GDP增长4倍,会达到60万亿元,而分散型模式的城市GDP也会增长到54万亿元。从这个数字上来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会带来6万亿的GDP净值。

从GDP创造效率上来看,人均GDP、地均GDP④和固定资产投资效率⑤在考虑人口、土地面积还有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全面衡量城市规模对GDP的影响。

从趋势上看,上述三个效率指标都反映城市规模增加能够带来GDP的创造效率的提高。

在城市人均GDP上,特大城市分别比其他三类城市高出24.7%、52.1%、53.2%;在地均GDP上,特大城市比大城市高出57%,然而却是中等城市的3倍,小城市的5倍。从人均GDP和地均GDP角度来看,这四类城市的差距悬殊。

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如此来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居民生活条件更加优越,而且消费能力也相对更高。但是由于这只是名义GDP数据,考虑了价格变化的因素。而且目前通货膨胀现象比较严重,城市中物价上涨更加严重。同时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占了很大比重,在城市住房价格高居不下的情况下,这种人均GDP数据显得不那么全面和让人信服。

但是地均GDP却充分说明土地利用效率,从这个层面来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出来。而这种优势的来源主要由三个方面:

1.由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经进入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不再完全依赖工业发展促进城市GDP增长,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变,一些传统的低效率低效益的工业转变成为高附加值高增长的新兴产业。

2.虽然城市地方政府还未完全脱离“土地财政”的现象,但是相对而言,对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对于土地买卖的依赖性下降,而且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更倾向于出让给那些高产出高效率低污染的高科技产业,以此寻找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相对更加完整,布局更加合理。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更具有说服力,虽然在图中差别不是很明显,但是四类城市之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差别至少有10个百分点。中小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低下与地均GDP值不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虽然可以将大型城市的重度污染企业集中安置在某个中小城市,同时利用外部性增加环保设施的投入,不仅解决了这些污染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还发展了这类中小城市。但这种发展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完全复制。在短时间内,中小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很难提高,而且即使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区也无法具有和大型城市一样的竞争力,但是这却严重消耗了资源。

(2)地方财政收入

从财政收入来看,特大城市平均水平为807亿元,大城市平均水平为 150亿元,然而中等城市平均水平为30亿元,小城市平均水平为12亿元。绝对数额的巨大的差距,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却无法否定其中城市规模的作用。从下表看出,在人均财政收入上,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分别是中小城市3倍和2倍。那么由此导致人均享受的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也会出现差异。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除支付必要的行政开支以外,其他部分会投入公共设施、教育科研、医疗保障、交通建设以及城市宣传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投入都会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幸福感,同时也支持未来城市的发展。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12年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合计为2295.1亿元⑥。庞大的财政支出,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就以公共交通为例,北京增加了2012年的地面公共交通的补贴,预算约94亿元。根据北京地铁公司数据,2010年全年客运量15.95亿人次,客运量首次突破15亿人次。这样的政策不仅是市民减少了交通运输成本,同时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既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促进了公共运输行业的发展。这对于北京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其他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收入比较低,无法投入如此巨大预算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

财政稳健的政府会更能促进城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2010年地方政府的负债高达10万亿。面对这种债务问题,中央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地方债的试点。而涉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信用等级问题。财政收入充实而且经济发展良好的政府具有更高等级信用,在融资方面也会具有更大优势。同时大型城市具有更优质的资源以及声誉,还有广大的高消费人群,这在招商引资方面会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综合上述因素,由于城市规模的影响,政府也会表的更加令人满意。

(3)资源消耗

如果没有资源支持经济的发展,那么最后城市的发展还是会出现瓶颈。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水电节约问题。而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提高水电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循环利用。根据《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经计算得到下图。

上图显示,小城市单位GDP的城市供水量高于特大城市31.2%,单位GDP的城市供电量高于特大城市64%。由于中小城市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工业技术和规模效应不明显,导致单位GDP产值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小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太低,而且还将持续很长时间。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会进一步造成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平衡,限制了大型城市的发展,丧失了其长期积累的优势。以供电来说,目前中国60%以上的供电来自于火力发电。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那么煤炭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也都会显著增加。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分散精力物力发展中小城市会加重环境的负担。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就能使效用最大化。

(4)污染物排放

为了考虑城市发展的污染程度,主要以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单位工业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衡量城市污染程度。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物排放,证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比较低。

小城市的单位工业产值的废水排放量是特大城市的9倍,单位工业产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特大城市的11倍,单位工业产值的烟尘排放量是特大城市的13倍。同样的工业产值中小城市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好几倍,而这就造成环境的恶化。

中小城市吸引的企业污染程度较重、规模小、效益差,如果大批更换环保设备,必然增加固定成本,很有可能就是会使这些企业盈利减少甚至无利可图。政府此时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地方经济,缺乏环保意识,牺牲了本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然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却已经形成很强烈的环保意识,不管是市民还是政府,在市民的监督下,政府也会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督促企业向低污染甚至无污染方向发展,这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舒适度。

在过去改革发展的三十年中,我们饱尝由于污染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而如果继续发展中小城市,只会重蹈覆辙。所以我们应该吸取经验,重点发展大型城市,进一步促进技术改革和废物废水的循环利用,同时在保证中小城市的发展的同时,降低污染程度。

三、 观点总结

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看到最突出的特点不是中小城市后发优势,更多的是后发劣势。相反,大型城市则由于城市规模呈现先发优势,即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政府行政效率更高,资源消耗效率和污染排放效率更低。这些优势决定了大型城市更能解决好将要面对的问题,比如:交通堵塞问题、公共设施增加、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伴随规模优势出现的“城市病”,对于地方政府也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就会抵消城市规模的优势。而且上述指标是城市发展很重要的问题,只要合理处理这些规模的负面影响,那么城市规模的净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既然我们无法忽视对于GDP创造、财政收入、劳动力福利还有环境友好程度上的各种优势,那么选择优先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经济联系带动中小城市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参考文献:

[1]Preparing for China’s urban billion.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arch 2009

[2]单菁菁、钟少颖:《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

[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

[4]魏贵祥、王有娟 《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 《统计方略》 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