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毕飞宇:“推拿”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毕飞宇:“推拿”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决出终评委名单,毕飞宇的《大雨如注》获得了短篇小说奖。在第51届金马奖获奖名单上,由毕飞宇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改编、娄烨导演的电影《推拿》获得了6项大奖,成为本届金马奖的最大赢家。作为郁达夫短篇小说奖和《推拿》原著小说作者的毕飞宇一时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启蒙读物:连环画

1964年1月,毕飞宇出生于江苏兴化大营乡陆王村。他从小家境并不好,因为父亲在1957年就被打成了“”,一家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到毕飞宇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很边缘化的乡村教师,属于社会最底层,生活在乡村的小庙里。但小孩子不懂这些世态炎凉,整日在平原上奔跑,和大自然嬉戏,像一匹小兽。童年的毕飞宇是个淘气包,不是在树上,就是在河里。那时没有什么书,家里有一本活页本,父亲根据自己的记忆在上面抄了一些唐诗,时不时地就添上几首,陆陆续续抄在本子上。没事的时候毕飞宇就翻着看,有些字根本看不懂,但那是他第一次领略到汉语之美。父亲悲观、凝重、善于冥想,虽然身为教师,但并没有刻意地去培养毕飞宇向某个方面发展,喜欢读书、对汉字敏感对毕飞宇来说似乎是天生的。

虽然家庭在政治上受到歧视,但是比较下来,毕飞宇算是幸运的,等到结束的时候,他才12岁,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相对来说,他的大姐受到的影响就大得多,甚至有一段时间不得不辍学。教师的孩子连学都上不起,这样荒诞的事情就发生在他的身边。这让他早早地就体味到了现实的残酷。而从乡村到小镇,再到县城,不断地搬家,又给他的生活体验增加了厚度和宽度。

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来说,连环画是最常见的启蒙读物,但在乡村却是十分稀罕的。毕飞宇痴迷连环画,“那时候我父母只要到县城里去,我都会再三再四地关照,带几本连环画回来。”渐渐地,他的连环画积攒了两百来本,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也就是因为拥有很多连环画,毕飞宇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当地的“名人”,小孩、大人都喜欢找他借书看。他为自己的连环画做了编目,还用钢笔做了一个印章,印在连环画的后面。

为消磨时间写小说

文学真正对毕飞宇产生影响是在1979年前后。随着时期文化专权的结束,“思想解放运动”以破竹之势迅速得到了全社会的呼应,文学期刊一下子冒出很多。就在这时候,父亲帮毕飞宇在兴化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当时中学作业也很少,一有空他就泡在图书馆里,浏览期刊,借阅小说、诗歌等各类图书。那是一段如饥似渴的阅读时期。卢梭的《忏悔录》是当年给他印象最深的书,那是他读到的第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是他读到的第一本西方名著。

1983年,毕飞宇考入扬州师范学院,幸运的是他的第一首诗居然就让他在学校里“成名”了。到一年级下学期,几个高年级的师哥、师姐成立了诗社,毕飞宇意外地被推选为社长,他顿时觉得前途无限美好,每天夜里躺在床上“找句子”,为了和诗人身份匹配,他还留起了长头发,病歪歪地骄傲着,很有派头。毕飞宇真正写小说是在1987年的秋天,当时他已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觉得诗歌不能再写了,因为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业余时间太多了,上完几节课,改完作业,备完课之后就没事做了,诗歌写来写去就那么几行,没法消耗他的时间。

1991年,毕飞宇的处女作《孤岛》在《花城》第一期发表。而在接到杂志的用稿通知之前的三年多里,他一直是在退稿的黑暗中写作的。在1987年前后,文学还处在黄金期,作为一个年轻作者,发表作品的难度是相当大的。由于缺少经验,毕飞宇甚至连投稿都不会。《孤岛》投稿给《花城》时,信封上写的就是“花城杂志收”,都不懂得应该寄给责任编辑。“我的处女作完全就是《花城》杂志的朱燕玲从自由来稿中发现的,完全是硬拼出来的,没有任何投机取巧。所以我对朱燕玲充满感激,虽然她只比我大一岁,但我一直拿她是当做长辈来供奉的。因为确实是她的一个小小的举动改变了我一生。”毕飞宇说。

在艺术上求新求变

作为一位具有高度艺术自觉的作家,毕飞宇一直没有放弃艺术上求新求变的尝试。对于自己前期的先锋小说写作,他并不满意。20多岁的时候,毕飞宇认为自己是“目中无人”的。这个“目中无人”不只是狂妄自大的意思,还有不关注生活,不关注现世,不关注人生这一面。那时候他感兴趣的是形而上、历史、终极,他认为那时自己是“闭着眼睛”写作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改变风格转向了后来的关注现实、介入现实的写作?这首先跟阅读有关。毕飞宇说:“因为等我写作的状态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先锋小说已经很难看了。刚开始看到先锋小说的时候,你感觉到似乎文学的革命来到了,等到新鲜感消失了之后就感觉到越来越没意思,于是自然就有了怀疑。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没有一样东西是比怀疑更重要的。当你产生怀疑的一刹那,就是成长的开始。”

从先锋到写实的写作轨迹,在毕飞宇身上是自然而然地完成的。一个小说家精神成长的轨迹一定有他的合理性的,不会凭空而来的。2000年发表的《青衣》是毕飞宇标志性的转型之作。《青衣》讲述了京剧女演员筱燕秋从出道到走红,在艺坛纷繁杂乱的竞争环境下,心力不支,逐渐精神崩溃的故事。透过主人公的个人命运揭示出时代的深刻悲剧,给人们留下了深久的印象。小说发表后,以其思想的深邃和人物塑造上的成功,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曾获小说月报奖、小说选刊奖等多种荣誉。之后《青衣》被制片人张纪中看中,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

《推拿》:作品关注当下生活

《推拿》是毕飞宇于2008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出版后得到了评论界普遍的好评。而最让毕飞宇开心和欣慰的是,有许多盲人朋友读了之后,很激动,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一本讲述他们真实生活的书了。2011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茅奖”给毕飞宇《推拿》的授奖词这样写道:“《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

这部小说的创作其实跟毕飞宇早期做教师时就接触到残疾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写作的缘起是由于近些年来的长期伏案创作,毕飞宇的颈椎出现了问题,医生说经常做推拿可以缓解疼痛。于是一有空,他就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盲人推拿医院里去做推拿。时间长了,就和他们熟络起来,经常在一块儿聊天、拉家常。与盲人打交道的时间一长,毕飞宇就发现,与正常人相比,盲人虽然看不见东西,但他们一样有自己的爱情、事业、快乐、忧伤、野心,于是他就想把这一群体的生活情状写下来。

《推拿》让毕飞宇开始由记忆转向了观察,真正进入了当下生活,所以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重要的转型,也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推拿》写的是现在进行时,与我们当下紧密相连的,它虽然写的是一个特殊群体,但是却是和当今社会联系最高的。这部近18万字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写出了盲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

历程评述:

在这个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时代里,文坛上的浮躁之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些作家的创作,毕飞宇虚心潜入生活底层、人性深处,自觉肩负着作家的责任,以低调的写作姿态,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作品渗透着悲悯情怀和理性的色彩,他始终坚持的深刻的人文价值诉求,将为他开拓更广阔的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