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阐述了有关化学教育领域的一些个人观点,着重从培养模式、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

关键词:教育;化学;素质培养;引导教学;实验探究

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下,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个人能力培养及个性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初中阶段以启蒙学科的形式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提高科学素质,是每一位从事化学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和深入的课题。根据笔者几年来的化学教育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重视启蒙学科的基础教育

初中阶段,化学在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单从学科名称上讲,大多数学生是比较陌生的;然而,化学这门学科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引导学生认知化学这一学科领域时,应采取结合生活实际、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照本宣科、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只会增加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丧失对一门新学科的兴趣,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相关现象来举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来证明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通过钢铁生锈现象来阐述缓慢氧化等,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描述自己印象中的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对于基础概念的讲解,一定要详实而准确,切不可泛泛而谈。一方面,基础概念是后续知识深入的依据,如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再造都是一脉相承的,一旦在初学时对某个概念产生误解,之后的学习势必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础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规范化学用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应当从原理和本质两方面入手,对于学生理解方面的质疑,要善于解答。尽管初中阶段涉及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比较少,但粗枝大叶和死板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深造中对相关复杂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应试教育往往采取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乃至题海战术,以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多提问题,多倾听学生的自我见解,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接纳结论。对与结论相左的答案,不要急于否定,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以发现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偏薄,进而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探究轨道上,真正做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注重课堂实践,深入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较之传统的教室授课,实验室教学更具有学科针对性。故在保证学生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实验,丰富科学研究经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地讲解不同试剂的存放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切身感知真实的化学世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等。实验环节中的学生分工协作,更利于学生间的互助共进,建立友谊,促进协作意识。同时,可建立化学兴趣小组,分享学习经验,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趣味实验,以带动整个教学班级的化学学习热情。此外,要加强危险药品试剂、实验的警示标识、展示与解说,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安全意识,规避并减少试剂误食事件的发生。

四、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前提下,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适应新时代下的学生培养。在课程教学中,要始终本着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通过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化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修信.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11(001):59-60.

[2]冷燕平.“实验化学”课程的地位,价值与制约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7(7):45-49.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26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