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国宣战跨国企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国宣战跨国企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在全球科技巨头微软在华最终同意补缴人民币8.4亿元欠税和利息之后不久,英国也开始着手“修理”跨国公司。

12月3日,英国秋季预算案中推出一项新税种,即在英国开展经济活动所得利润要被课以25%的税。财政大臣奥斯本说,此举旨在控制英国政府所称的跨国企业将利润转移至低税国的避税行为,以“确保大型跨国企业承担合理税赋比例”。

难言之隐

今年12月初,国际会计事务所毕马威的报告显示,在全球100多家大公司眼里,英国税务体系“很有吸引力”。但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税务体系的吸引力就是少缴税,于是不少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在英国也玩避税的把戏。

利用遍布全球的网络,跨国公司进行利润转移避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跨境专利使用费、转移定价和区域总部选址是跨国企业用来避税的常见手段。一些跨国公司试图在税率较高的国家减少所申报的利润,而这主要通过定价转移来实现。

这种避税的方式让英国政府吃尽了苦头,本来就公共开支赤字高企,再加上税收不足,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亏空。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日渐憔悴的财政大臣奥斯本推出新税,并在面对600多名议员时,直言不讳地批评一些跨国公司使用复杂的结构来避免纳税。“这对其他英国公司不公平,对英国人也不公平,如今英国要结束这一现象”。奥斯本的意思是一贯且明确的,即实行低税,但必须予以缴纳。

英国政府预计,这种新的“基于利润转移的税收”将在未来5年产生10亿英镑收入,毕马威推测新税收将属于“核定利润税”,而不是企业税,因此将可以回避双重税收协定引发的问题。该机构认为“这似乎是一种全新的税收……它具有巨大的震慑作用,将阻止人为避税。”

事实上,英国并非“一个人在战斗”,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扎紧税务篱笆墙,防止税收流失,跨国公司们如今正成为各国“税收清算”中的猎物。近期欧盟与其成员国不断向美国大公司施压,要求它们缴纳更多税款。比如欧盟现在正努力采取措施要求大公司披露在开展业务的各个国家的纳税情况。负责企业监管事务的专员米歇尔・巴尼尔今年5月表示,根据欧盟的监管规定,从2015年开始,银行需要按国家报告利润、纳税情况和补贴情况。这一规定也将被拓展至其他行业。

避税伎俩

英国的新税种一经宣布,就被公众安上了“谷歌税”的帽子,大概是因为这家公司在英国的避税名声不怎么好吧。

英国税务人员去年发现谷歌向百慕大转移60亿英镑,以使其仅支付这个数目0.1%的英国公司所得税。官方文件显示,谷歌通过百慕大这一避税天堂在2011年全球税务减半,致使包括英国在内的政府损失掉10亿英镑的收入。同年,谷歌通过账目手脚仅上缴了600万英镑的英国公司所得税。

另据报道,科技巨头苹果玩起会计账户时也得心应手。苹果在美国与其在爱尔兰的子公司达成协定,爱尔兰子公司获得对某些知识产权的权利,并将这些知识产权授权给其他国家的分公司,帮助确保苹果在英国、法国等国家几乎不上报任何税收。据苹果的年度报告显示,苹果爱尔兰分公司此举使得2013年苹果在非美国境内收入的实际税率仅为3.7%。

当然,逃税这种不涉及高科技的手段,传统公司也很会玩。以星巴克为例,过去15年里,这家美国连锁咖啡公司在英国设立了800多家分店,却仅于2007年向英国政府缴纳了所得税,其余年份均报经营亏损。

英国税务专家称,星巴克采用复杂的避税工具组合导致税收流失,这些手段包括收取专利和版权费、资本弱化、转移定价等,把在英国获得的利润隐藏得无影无踪。英国指控星巴克将知识产权赋予其荷兰子公司,然后向其他子公司征收巨额专利费,这使得英国子公司看起来只有一点点利润甚至是没有应缴税利润。

对此,星巴克也坦承在英国的店铺确实“按公司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其中就包括向星巴克位于荷兰的欧洲总部支付商标使用权在内的专利费,抵消了部分英国税收。星巴克通过英国和其他地区的分公司对荷兰和瑞士的姐妹公司付款,而瑞士分公司再将销售给英国子公司的咖啡豆加价销售,并且在英国开展业务每年还需支付商标使用费,令英国当地公司的经营报表出现亏损。

大公司在英国采用种种避税手段虽然不合理,但他们的行为却是完全合法的,这也给他们喜欢英国税制打上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注脚。

如今,这些国家之所以开始对跨国公司“动刀”,也和国家与大公司力量对比变化有关。把时间往回拨15年,正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最风行之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争论中,老旧的国家行为体逐渐丧失了话语中心地位,把国际组织和大型的跨国公司挂在嘴边才是当时最酷的行为。那时,仿佛掌握经济命脉和工作岗位的大公司才是世界的主人,而国家则是负责大销售的小弟。但华尔街金融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随即让人们认清现实:在风浪中,国家仍是下盘最稳的那个,而酷了十几年的公司更像是裸泳者。

打击避税行动已从少数大经济体逐渐扩散到全球其他国家,在“谷歌税”的名义下,避税的大公司会越来越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