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假新闻问题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信条。但是新闻事业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有诸多因素阻挠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假新闻就是其中之一。从新闻事业诞生开始,假新闻就如影随形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出不同的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针对假新闻泛滥成灾的现象,学术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关注,研究假新闻的文章层出不穷,但是研究结果大同小异。当下,假新闻伴随着社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新的问题,对假新闻的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假新闻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依然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假新闻;传播机制;治理;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91 ― 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一代社交媒体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结合加快了社会节奏,也加速了信息更新换代的频率。快节奏的新闻生产,片面追求独家新闻,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开始变得浮躁,导致新闻工作频频出现失误。假新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它不仅存在于中国的新闻界,也是令全世界新闻界头疼的问题。
假新闻是新闻的一个衍生现象,它是新闻事业发展不健全的表现。假新闻的传播不但会给媒体公信力带来伤害,还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假新闻严查狠打,但还是会有漏网之鱼。假新闻的泛滥,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问题,还是诚信危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它如同一个社会毒瘤,扩散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假新闻在社会上传播的时间越长,其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若任其发展,势必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假新闻也是学术界一直探讨的问题,研究假新闻的文章层出不穷,但是研究结果大同小异。同时,假新闻伴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对假新闻的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假新闻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老而不旧。
国内学者对于假新闻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研究成果也相对集中,表现在假新闻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的论述上。相关的专著较少,对假新闻的研究多零星的散落于不同的新闻著作中。比如,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杨保军的《新闻真实论》,吴飞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等,都有对假新闻较为详细的阐述。在中国知网上以“假新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7587条结果;而以“假新闻传播机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虽然出现也七千多条结果,但是与二者完全相关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可见业界并未形成对“假新闻传播机制”的系统研究。
一、对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分析
学术界对于假新闻的成因分析多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主要在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比如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新闻元素不完整或受利益诱惑新闻造假等。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的《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的《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等文章中都将新闻工作者的从业道德或者专业素养的缺失作为假新闻的主要成因。其中,201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的《假新闻的成因、危害与治理》,通过分析假新闻的判断标准和类型,提出了假新闻的四种成因,与其他文章不同的是,他将个人原因更具针对性地分成被动造假和主动造假。他认为被动造假的原因多是受到一些假象或者相关人员的蒙蔽,跟个人的业务素质不高或者判断失误有关;主动造假多是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或者麻痹大意甚至成本控制的需要。造成假新闻泛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环境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给行业之间带来激烈的竞争,为了片面追求发行量或者收视率,部分新闻单位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制造引人注目的假新闻,给受众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还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另外,国家现在还未出台新闻法,仅有的行业规范、管理条例都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假新闻的产生与传播,这也是专家学者一直呼吁的。
二、对假新闻危害的研究
对于假新闻危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假新闻通过媒体传播到社会中,会给社会秩序、社会舆论造成一定的影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二是假新闻会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影响。人们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媒体本应传播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如果媒体刊载假新闻,传播虚假信息,就会丧失受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会受到损害,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就再无发展可言了。三是会侵害新闻当事人的利益。大部分的假新闻中会带有当事人的真实信息,会给他们造成声誉、心理或者人身的严重伤害,而这些伤害还会夹杂着社会人群的议论甚至指责,社会影响不易消除。杨保军的《新闻真实论》中第五章第三部分“假新闻及其防治”、2006年浙江师范大学廖向东的《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及根源分析》、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程菲的《虚假新闻成因及对策分析》等文都对假新闻的危害进行了阐述。
三、对假新闻治理措施的论述
基于假新闻的生成原因,国内学者在假新闻的治理措施上的论述主要有:
首先,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恪守新闻道德职业规范,严格自律,杜绝有偿新闻、造假新闻。陈力丹教授在读完《新闻记者》2002年第一期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后,在第二期上就发表文章《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呼吁传播者要有理性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锻炼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2011年江西师范大学的李铁锤、熊茵在《当前假新闻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文中为记者和编辑正名,认为假新闻的出现并不是一人所为,记者和编辑往往没有决定刊发或者播出的能力,将责任全部推给基层新闻工作的观点有失公允。
其次,治理假新闻不能单靠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国家要建立健全防治假新闻的政策法规,用法律武器来对抗假新闻。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对假新闻严查狠打。2011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谭天、陈识在论文《媒介融合中假新闻的防范对策》中,通过具体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在媒体之间横向传播的真实性失衡,针对不同新闻类型,提出了不同的防范对策,同时,将监督落脚到社会和行业内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起到了参考作用。2011年经济日报新闻研究部副主任曹鹏的《反对假新闻要标本兼治三管齐下》,提出了反假新闻必须抓反面典型、一票罚下,终身取消从业资格、专业报刊要担负起监督新闻业的责任这三种防治策略,认为对假新闻应该实行“零容忍”。
最后,针对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假新闻现象,业界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2013年浙江省“网络媒体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方兴东等人的《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就对微信的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微信上的假新闻提出了治理策略;2011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张羽、侯逸君的《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以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微博的传播特点,提出了如何从事前、事中、事后来防范微博假新闻的观点。
四、假新闻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假新闻的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从法律角度来说,假新闻会对社会公共关系构成妨碍,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假新闻会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有学者具体分析了假新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侵害了具体当事人的权益;误导受众,制造不稳定因素;严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引发社会信仰系统的崩溃。的确,严重的虚假新闻必将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秩序、工作生产无法形成良性的运转机制,这一切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对于如何防范假新闻的发生,石立群提出了以下的措施:首先应当营造法治环境,加强对新闻事业的依法管理,完善和修补现在司法体系中的有关条款;加强新闻自律,新闻从业者要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处理工作中各种关系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建立监督机制也是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手段。
关于如何建立监督机制,也有学者指出,在媒介融合的阶段,假新闻的防范也离不开社会监督和行业监督。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闻信息互动性极强,社会公众通过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监督更加便捷和广泛。而其他媒体同行的监督则是源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客观新闻规律的约束。除了监督机制,新闻纠错机制却常常被忽略,事实上,防止假新闻扩散和再生产,新闻纠错机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也有学者认为应当从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出发,整顿新闻从业队伍,实施强化教育,不能把新闻传播事业当做是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关于探讨如何杜绝假新闻的对策,当前的研究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媒体的自律,媒体从业者应该重塑新闻职业精神,将新闻职业道德内化;另一方面就是他律,即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建立新闻监督体系以及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受众对信息的鉴别和过滤
能力。
结语
从这些文献来看,当前学者对于假新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假新闻的成因以及如何防范假新闻的发生都做了基本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指导意见。2009年之后,假新闻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假新闻的范畴,很多学者把假新闻的原因归结到微博等新媒体的特征,但是根据《2011 年虚假新闻病理研究报告》和《2012年虚假新闻病理研究报告》,假新闻首发的媒体依然是传统媒体居多,网络媒体较少,因而网络时代下的假新闻的产生机制值得我们再次探讨。
此外,目前对假新闻的研究集中在假新闻的成因以及防范措施上,很多文章都缺乏对假新闻概念的厘清。很多文章并未阐述假新闻的内涵,开篇就提到假新闻泛滥的现象,进而阐述假新闻的各种危害以及如何治理。让人对假新闻的评判标准产生质疑。
〔参 考 文 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2002,(02).
〔4〕刘保全.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止措施〔J〕.新闻传播,2003,(02).
〔5〕陆地.假新闻的成因、危害与治理〔J〕.新闻记者,2011,(03).
〔6〕廖向东.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及根源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1).
〔7〕程菲.虚假新闻成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视听,2011,(02).
〔8〕李铁锤,熊茵.当前假新闻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J〕.传媒观察,2011,(07).
〔9〕谭天,陈识.媒介融合中假新闻的防范对策〔J〕.现代视听,2011,(03).
〔10〕曹鹏.反对假新闻要标本兼治三管齐下〔J〕.新闻记者,2011,(01).
〔11〕方兴东,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06).
〔12〕张羽,侯逸君.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J〕.今传媒,2011,(02).
〔13〕吴莹.试论新闻的真实性〔J〕.理论观察,2014,(08).
〔14〕吴飞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