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道而智,章朴之大自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道而智,章朴之大自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能够造访陈巨锁先生,幸甚至哉,匆匆落座于先生的文隐书屋,惊叹于书香萦绕,简朴有序;再向先生施礼,先生风度纯然,平易近人,沉郁稳健。沿途之疲倦竟被先生的醇厚之气所消褪,想来先生的创作,也应如此。力透纸背的精神,就是书画的魂魄,征服着靠近它们的有缘人。

对先生由衷地钦佩,从若干年前听说先生轶事开始的。

无疆意满胸的行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巨锁先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南驰海角天涯,北走大漠阴山,东凌泰岱,西出阳关,登临三山五岳,泛舟长江大河,青城寻幽,雁荡探奇,写生画稿,数以千计。

1978年,他去黄山写生,那是他人生中最辛苦的一次。每天早出晚归,一日两餐带着冷馒头,凉开水。在山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嘴边干起了水泡,他也不肯停笔。那一次,他走了20天,画了90多幅画。那几年,他三上华山写生,其中有一次适逢11月,华山上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二十七度,画画用的毛笔稍微一停,就被冻住了。于是,只好放到嘴边去呵、去消。那几天,他被冻得感冒了,但他从来没有停过笔,他用毅力和耐力画了50多幅画,其中11幅画是用呵冻的办法画出来的。

每年巨锁先生都要到外省市看看省级以上博物馆内的全部书画。对于那些传统的笔法,传统的画法。他都要细细研究。有的画,他甚至要记在笔记本上。回家后,再反复地琢磨,反复地思考,不断从书画同仁和古人的画里汲取营养。在南京旅游观光时,只有四天的时间,他就在展览馆内看画看字度过了三天。

巨锁先生征服我们的,正是一种行者的拙朴和冷静。行者无疆,在个体生命的有限与大自然的无限当中,先生领会了书法以万物为师的境界,也成就了先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胍”的盛名。

1986年冯建吴题《陈巨锁书画展》:“三绝风流粹一堂,铸熔今古出新章,养疴使我移情绪,艺苑长教意气扬。”

1990年《陈巨锁书画展》在深圳开幕,土学仲先生评道:“巨锁善写章草,为书法家;善诗,有元遗山幽并之气,为诗人:善写文章,颇多波澜,为作家;善画花木山水,为水墨画家。巨锁同志,人在中年,就已涉猎到中国文学艺术的几个领域中,潜心致志,会通书绝画理。矮作不矜才,不使气,水墨画妙合自然,神融于物。于书法取简牍而丰富章草,绍米颠而旁汲青主,从师承中延伸出个人朴实严整的格调。”

1993年巨锁先生以五台山为内容作书画专题展,吴丈蜀题词为贺:“翰墨丹青各不凡,原平有杰树高幡,神州艺苑艺声传。此日一堂陈妙品,诗情画意聚亳端,冰绡都写五台山。”

《陈巨锁章草书元遗山论诗三十首》出版后,杨仁恺题跋道:“我国文字中之草书,以章草开先河,历代名家以章草名家者。寥寥可数。今观陈巨锁先生之章草,既承传统,又有新意,为今日书艺开辟一种新途径,值得称道,因缀数语,藉申欣慰之忱云耳。”

此外沈鹏以“朴茂真淳”,孙其峰以“古朴厚拙”,钱君口以“儒雅风流”,游寿以“喜见汉人章草笔致,久不见此矣。”等赞叹,概括了陈巨锁在书法艺术上所取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文隐归静雅的淡然

巨锁先生,别署隐堂。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山西省书协第二、第三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杂志社书法刊授班导师、山西省美术研究会副会长、山两省山水画协会副会长、山西省诗书画印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所作书画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活动,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有《隐堂散文集》、《隐堂随笔》,还有《陈巨锁章草书元遗山论诗三十首》书法长卷,《陈巨锁章草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线装书等多种出版物行世。为全国近百处风景名胜区题写了匾联和碑石。国内外雨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收藏其书画作品。2004年,故官博物院成立八十周年时,向全国征集书画家作品,中国书协成立20周年时,对全国54个书法家进行颁奖,巨锁先生首当其冲。

但在文隐书斋落座之后,不见一丝荣誉的痕迹。斗室亦为雅室,墙壁上唯有书画前辈名家的题匾与赠品,洋溢着巨锁先生谦逊求精的落落大方。

因为之前就略知先生的人生经历,明白先生的每一落笔,都是表达人生的体悟,只见先生又研磨展卷,此时我们屏气体会着书画创作过程中的跌宕

初见之,平易、简洁、灭然;细观之,则不难发现其内心掩饰不住的稳重与豪迈。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古典美,温润古朴的厚重美,重落轻提的用笔美。

巨锁先生自幼便酷爱书画,十余岁即染翰操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入山西大家攻读美术专业,受教于赵延绪、王绍尊先生,而后又从书面名家柯横先生,受其影响,遂始涉猎章草艺术。其间,他遍临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月仪帖》,以及近现代章草墨迹,并请益于岭南方八定、中州谢瑞口,同时对汉简、汉隶,魏碑诸体的笔法、势进行吸收融纳。巨锁先生广览博采,以古为镜,他的章草以汉简、汉隶为基,兼收行、草书笔意,朴茂真淳,颇多拙趣,且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一股儒气、逸气,是尤显可贵。八十年代初,巨锁先生即以章草名世。

抬眼正有先生画作,山水间的老者,翩然超脱游于俗世之外。他的画朴厚老辣,古傲昂然,巨锁先生重视传统,山水远汲宋人法乳,近师当代诸家之长,并问道于董寿平、钱松岩诸先生。其早年便潜研中国绘画史,并临摹过赵孟口、高克恭等人的大量原作。在山西省艺术学院美术系和山两大家艺术系美术专业学习期间又专研中国画。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潘洁兹先生领导的永乐宫壁画的修复工作。

先生的山水画水墨淋漓、气韵生动、墨中见笔,笔笔生机,苍润浑厚,疏密得体,简约有神。他擅以书法笔珐入画,大大提升了笔墨表现力及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其在平淡简洁的画面里,焕发出新奇的魅力。那烟云雾霭,悠然飘逸,重山叠水都成为陈巨锁心灵远游的载体,并以此来表达他的情怀,这里透射出的是他对文化境遇的别致体验,八丈氛围的认知和对艺术灵性的固守。

先生的花鸟画亦别具一格,神游于青藤、白阳和老缶之间。他的不少作品是其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结晶。如其《鼠啮图》,寓意深刻,耐人回味,颇有发人深省之处。

境在艺外的超然

书斋之门楹,悬挂着“文隐书屋”,为书法大家大学者周退密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所赠题。厅堂之上,也有著名书画大家楚图南先生的题作。小小斗室,充溢着先生与名家交流的谦逊情怀。先生说,多数为忘年交,因真性情而为君子之交。其间的天高云淡,岂能我们体悟。

巨锁先生为我们娓娓道来斋名之来历,因喜欢宋代黄庭坚,尤其是他的一首诗中的名句:“愿为雾豹怀文隐,莫爱风蝉蜕骨仙。”用于先生自勉,并坦言欣赏养成内敛的文采,不求虚华。先

生常与青年书法家言:古今之书法大家,无不以治学为根本,书画为余事,以国学为根底而发为书法,便具内涵,有神韵、有意趣、有书卷来,耐人咀嚼。

受赠先生的《隐堂随笔》,还相关阅读了《隐堂散文集》,皆际人、谈艺、纪事、记游之类的短文,然却情理交融,优游其中,韵律迭宕,天趣无尽。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先啦对化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字里行间含金蕴玉,蓄润积爽时现幽默风趣甚至稚意盎然的“火花”,更有发人深省之警句……篇篇透露着美好向上的气息,恬淡自然,志气和甲,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先生的散文融古促今,铿锵有声,皆源于中国画的适宜,书法艺术的拓展,亦极见才思。而这一切,又与他那种谦和、有礼、思想敏捷的学者风范分不开。做为诗人,巨锁先生在六十年代便诗集《梦石诗抄》行世,何横先生为之题签,赵延绪先生作序。六十年代以后,其书画创作也多以其自作诗词为主。先生的诗,多是眼中景,景中情,情中思。如行云流水,行其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毫无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之弊。由其诗作中亦可见其为人,为艺以及其志趣和襟抱。

无论是书法条幅斗方,口禀大字,还是一挥而就的梅竹,随意点染的的山水,一切部来的是那么从容,那么平和,那么冲淡,可又是那么高雅。正是这种寓高雅于平淡的境界,使巨锁先生的艺术卓然有大家风度!

自在的书画心态

谈及书法与健康的联系,先生笑言,首先应该是心态的修为吧。先生自言:“平生无所好,惟读书与游山。购书成癖,每外出必携书以归,数十年得书十数架,捆集堆藏,迭架盈屋。无事时坐拥书城,随意一卷,偶有会心处便心生欢喜,遂命笔抄录,或书为大字,张于壁间。”先生近年深居简出,与外界之纷扰无所住心,唯读书吟诗,问及此事,先生又是一笑,自言:“将身置之书法历史坐标上,审视当代,审视自己。惟其‘知不足’才能不敢懈怠,勇攀高峰”。先生的这种坦然与淡然,与落笔间的磅礴,互为呼应,相得益彰,动静之间自得养生真味。

先生的养生之道,还在于他的游历华夏,置身自然旷野,物我两忘,既健身又怡情。先生曾言:“当其下笔,心无挂碍,物我两忘,风驰雨骤,水墨淋漓,所做似有神灵相助,满纸云烟,字也画也,己不自知。”遇有机缘,造访名家,为学求知。循师问道,先后向柯横、方人定、谢瑞阶先生请教章草之法。多年来先生陆续访问赵朴初、董寿平、李苦禅、沙孟海、深延毅、萧娴、游寿诸前辈,并多书信往来,且得到众多书画名家的褒奖。上世纪70年代末,巨锁先生有幸与黄山邂逅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与大师共赏黄山之云海松涛、万千之象。先生认为“学习书法应以继承传统为正道。古之法书名贴浩如烟海,艺术光华震古烁今,择其所爱着,细心领会,朝临夕摩,用志不分,习之既久,识之亦深,自然得形质,发神采。继而深入其间,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守法度者,既不离陈法又不拘陈法;出新意者,能逸于绳墨又不失规矩。学古不泥,入古出新,有法而无法,乃为至法。出新求变,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者,不为也,非不能也。书不求工,所以能工;书不求变,则变在其中矣。通会之际,机杼圆话。”看来先生悟通了书画与人生的禅机,进得去出得来,不限于规矩,又能安和道情。应用在养生,自是相通的。

孔子最爱观水,曾感叹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流逝,容颜渐老,多数俗粉之人多在对抗与拉锯中,痛感时光无情,但如果超然时事,只在守心如何?先生就是这样身体力行。五台山为佛教圣地,先生与之结缘深厚。往游上百次,广交高僧。曾发宏愿为五台山兴建书法碑林,几经辗转与艰辛,搜集整理古今歌咏五台山之诗词佳作,热情相邀国内外书法名家挥毫泼墨,并延请石匠高手勒碑上石。耗时三年,在台怀镇黛螺顶下之清水河畔,建造成功125通书法碑石,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宝贵财富。先生所为,落眼在历史,在浩瀚历史长廊,先生忘却了眼前时间,守住了永叵。

谈兴正浓,户外飘来一缕花香,先生沉静睿达的风度,恰似君子之香,隽永悠长。与大自然融会贯通,也自然深得造化滋养,巨锁先生的修为达到了至深至厚的大自在养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