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扶余油田注采关系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扶余油田注采关系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扶余油田开发后期,油水井间水流优势通道已经形成,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如何判断油水井间对应关系和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指导油田开发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扶余油田为例研究了油水井的注采关系,通过隔夹层认识、饱和度监测等手段分析总结了剩余分布规律。开展水井细分层试验,探索适合扶余油田的精细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对下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剩余油 注采关系 隔夹层

扶余油田是一个多井低产、高采出、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的老油田。随着油气开发的深入,开发矛盾日益凸显,如采收率提高乏力、剩余分布认识不清等。针对以上矛盾,开展了油水井注采关系的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并在深化地下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细分层注水试验,解决了注水层a段划分不细的问题及注采不均衡等矛盾,完善了扶余油田精细水驱挖潜工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40年代,Muscat[1]的渗流机理研究,在均质地层和等流度流体基本假设下,研究了见水时刻与油层波及系数和注水方式的关系。我国在“六五”期间开始研究剩余油,并相继开展了油藏、油田、区块、单井等不同地质模型的剩余油空间位置、形态、数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3-5]。2003年,冉启佑[6]将剩余油的研究方法总结为取心法、开发地质学法和测井解释等9种。剩余油的研究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采井网受效方向研究

1.平面上井网受效方向研究

研究表明,油水井层间连通与油井是否注水受效存在差异。以扶余西10-2排状注水区块为例,排间距86米,油井距100米,水井距200米。由于水井井距偏大,油井受效方向较少,如表1所示,区块内46口油井4-13号小层未受注水效果井占24.4%,单向受效井占51.7%,双向受效井占18.7%,三向及以上受效井占5.3%。

2.纵向上井网受效方向研究

图1 区块分层产液状况

从图1产液状况看,注水层段划分不够精细,导致吸入和产出差异大,部分砂体没有吸水导致部分砂体不产出,部分砂体强吸水导致部分砂体强产出,地下砂体井网受效控制较差。

三、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隔夹层认识

检27井为水井排内加密井,各层水洗程度高,均呈底部严重水洗特征,薄差层和厚层顶部、夹层遮挡处仍有剩余油存在,如图2所示。

图2 检27井剩余油纵向分布

夹层对水淹水洗影响较大,顶部水洗较弱,剩余油较富集,底部水洗严重。

2.饱和度监测

应用饱和度监测手段,明确剩余油纵向及平面分布规律。油田开发后期,各单砂体在纵向上间饱和度差异仍较大,但主力层顶部仍是剩余油集中的层位。

四、细分层试验

1.水井细分层

充分利用油层内结构界面或薄差的泥岩隔层遮挡作用,实现段内细分注水。针对隔夹层稳定的层段,采用长胶筒段内遮挡细分注水;针对隔夹层不稳定或压裂过的层段,采用全封重射技术进行细分。

2.试验效果

区块实施细分层后,动态反应平稳,产量回升。吸水剖面得到改善,X12-11.1井注水层段由5段调整为4段,用长胶筒对第1段和第3段强吸水层(部)位封堵,调整后3段,下部仍吸水,强吸水部位吸水减弱。

区块自然递减由实施前的23.5%减缓到实施后的3.7%;含水上升率得到一定控制,实施前含水上升率为3.95%,实施后1.3%;区块采收率由31.5%上升到32.3%,增加可采储量1.3万吨。

五、取得认识

1.油井注水连通但未受效及单向受效层比例偏大,三向受效较少;

2.薄差层、厚层顶部及夹层遮挡处是剩余油富集部位;

3.细分层技术实现储层细化的同时,可将部分层内矛盾转化为层间矛盾,便于更好的注采调控和挖潜剩余油潜力。

参考文献:

[1] MUSKAT M. The Flow of Homogeneous Fluid through Porous[M]. Michigan:Medis.I.W1 Edwards. Inc.,1946,11(3):168-170.

[2] 谢俊,张金亮. 剩余油描述与预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3.83,

[3] 俞启泰. 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2):46-50.

[4] 郭振彬,王秉刚. 雁翎油田油藏剩余油分布测井评价探讨[J]. 测井技术,1994,18(3),219-226.

①作者简介:邢野,女,1967年11月生。 毕业于吉林省石油学校采油工程专业,工程师,现在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