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园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园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园林景观以其独有的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的概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正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本文尝试基于园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对园林工程建设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园林工程;工程建设现状及前景

1 园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在建国后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其中,最显著的园林工程由供少数人观赏性质转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另外,园林绿地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如今,园林工程的质量日益提高,成为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园林工程也正劲头十足地向着生态的方向发展,全社会都可以参与的环境建设工程。不过,任何正在发展的事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整体上看我国除了几个城市较先进之外,还有不少的城市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生态平衡和文化休闲功能无法体现出来。例如: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少、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投资难以得到保证等。

我国的财力和物力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部分是非常有限的,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国园林建设事业落后的主要因素除城市化进程较快、 土地紧张等,还因为对园林建设事业的认识和观念落后于当今形势。城市对园林建设的要求从游览休憩提高到了维护生态平衡,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有的城市对园林建设事业认识不足,将其看成可有可无。政策上用地得不到保证,资金上得不到有效保证等等,在经济和发展计划中没有园林事业的位置,随意性大。

2 园林工程建设观念的转变

近几年,我国各地都开始提倡环境质量改善,提倡敞开式公园,极力营造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将庭园空间不断地扩大范围;同时,各地的绿化根据自身城市的自然和历史特点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规划,凸显各地特色;另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和水体绿化等新型绿化途径的兴起,为我国简洁、开旷等特色设计增添了很多亮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园林的风格也多样化起来,传统的园林已经默默地被新型园林所取代,现代化、多功能、多样化的园林正蓬勃发展起来。

3 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前景

3.1 保护生存环境

人口、 资源、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了环境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都接受着完全不一样的挑战。城镇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就成了一项非常急切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焦点。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使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2 生态园林的建设

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城镇的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生态园林城的建设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生态园林的建设是能够提高环境质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生态园林的建设还应该考虑到地方特色,将民族元素和地方特点融合进去,创造出新型的园林绿化。

3.3 做好园林规划

园林规划是做好园林工程建设的根本。在城镇用地进行系统性的规划时要保护好其自然面貌,尤其是绿化、山体和水体,其次是建设要按规划预留绿化用地,最后要把绿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3.4 通过城乡结合来将环境绿化做好、做大

在城市的环境建设中,建立相对完整、大面积的绿地是大家公认的最有价值、花费最少的措施。城乡一体化的大面积环境绿化能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到一起,经过互补,将可以利用的土地和空间进行绿化建设。

3.5 城市要大力增加总的绿化量

市区在积极巩固已有的公园和绿地的同时,要大力开发新绿地来实现人均公共绿地的总目标。可以将公共绿地和专业绿地建设结合到一起,建设多渠道、多形式的公园、广场和绿化带等。另外,要加强人们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居住区的绿化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环境质量,想要维持城镇的生态,居住区必须保持在30%~50 %的绿化面积。另外,可以在设计上添加艺术效果和美术效果,将园林中的小品以高质量的面貌出现在园林建设中。

4 总结

园林工程建设的进步还要大力加强科学的研究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园林科研在园林工程建设中是最为活跃和积极的因素,影响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加强科研,大力发展那些涉及面广,同时急需的技术。我国现如今的园林工程建设需要一批高质量、懂创新、视野宽阔的人才队伍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 李汉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2 林进中,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3 李汉基,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及管理过程[J].今日科苑.2007(14)

4 钟雪华,园林工程类型与施工程序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