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眼中的《背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眼中的《背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背影》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与叶圣陶先生是密不可分的,此文所宣传的“父慈子孝”思想在东西方都是有着浓厚的思想基础的。它能作为范本来达到培养学生做人,学会学习的技能的目的,所以它是有生命力的,希望能仍然留在中学课本中。

关键词:思想基础;孝的思想;瞬间的真情;培养;牵挂思念;感悟认识;饱含情感;明白如话

最近,笔者在《语文建设》(2011-06)上有幸拜读了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张学君先生写的《走进解读的秋日时代》一文。张先生在文中分析了《背影》成为教材中经典名著的社会化原因,审视了《背影》的文学价值,并且表达了自己认为《背影》只不过是一篇平常的文章,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理由并不充分,也就是说应该从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删掉的看法。

从《走进解读的秋日时代》一文可以看出,张先生对朱自清先生及其朱自清先生的家人的了解是非常透彻的,对发生在朱自清先生及其朱自清先生父亲之间的事也研究得十分充分。据此可以说张先生所提出来的理由是完全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笔者十分理解和赞同。

但是作为多年在讲台上直接从事语文教学的笔者,对张先生的一些说法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此说出来,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一、《背影》出现的思想基础

《背影》之所以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与叶圣陶先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叶圣陶先生的心中:“现代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或者有人编现代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可见在叶圣陶先生心中对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非常推崇的,自然,凭着叶圣陶先生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进入中学教材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关于“孝”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小到“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大到“孝感天下”的治国之策。家庭求老有所养,国家求长治久安,甚至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引以为荣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用“孝”来维系的传承。西方虽没有像我们这样正统的、严格的规范,但也寻不出哪一国哪一域否认过子女对父母和长辈的应尽之责,即“孝”之道,所以此文所宣传的“父慈子孝”思想无论是东西方都是有着浓厚的思想基础的。合适的主题,合适的文章,在某个合适的时间遇上了合适的人——叶圣陶,因此《背影》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在1952年《背影》曾因为那个时代的某种政治原因被从教材中删除,但并不等于人们就完全从大脑和思想中彻底抛掷了“孝”的思想,不管我们中的某些精英怎么否认。因为时间总是会证明这一切的,《背影》后来的高调回归就是最好的说明。

诚然,古今中外历史上宣传“孝”这一思想的文章并不只有朱自清先生的这一篇《背影》,选取的关键也并不是它是谁写的,只能说是朱自清遇见了叶圣陶,而且朱自清又正好写得有这一篇文章罢了。写文章的人不是为了上教材而写的,选文章的人也不是为了选文章而强约,要求作者去现炮制。这最起码比现在有些约稿和“高名”的专家学者为炮制而炮制的一些名文强多了。

二、瞬间的真情与人生的永远

文章讲究有感而发。我们一线的教师总在抱怨学生的作文空洞,缺乏生活的真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更是云里雾里让人有高深莫测,实际却无物可测之感,造成这一切的固然有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能推卸的责任,但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我们社会的某些以专家学者自居的人搞出的专著和学法指导、学习诀窍等等东西,则更是罪魁祸首,它误导了社会,扰乱了教学,害惨了学生。

文学创作靠套公式,靠在框框里填词,靠堆砌华丽的辞藻是不可能成就不朽之作的,再流行的东西也可不例外地要以时间作为最后的裁判,因为风吹雨打之后留下的会是金子。古往今来能够传承的东西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光彩照人,作为人他一定有七情六欲。我们追思的是他人生中光明的一面,为文亦是如此,正如同的错误无损于他的伟大,培根的做派无伤于他的英名,唱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时我们不会去从古代道德层面评点三毛的再嫁……所以我们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不应也不必去往深处挖掘他父亲供他读书的目的,他与父亲间不融洽的关系,也没有必要去揪出他是否是一个合格父亲的所作所为来讨论。因为我们是在以文章为范本来培养学生的做人,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而不是在做朱自清的人生专题研究,如果学习一篇课文要面面俱到的话,不说别的,就是时间问题我们都无法承受。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学习文章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领略和汲取作者透过文章向我们传达出来的他对人生的有益的探索、感悟、思考与追寻,并在学习中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索,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就是说要用鲁迅先生的“扬弃”法进行学习。所以一篇文章能让我们达到教学的目的,能完成我们要向学生传达的使命,那么它就是有生命力的。

三、背影的语言

对于背影的语言与文字,许多专家学者都有专文专著,我们教师的参考书上也都有非常精到的描述,在此笔者就不多作画蛇之为了。

笔者认为背影仅仅只是一个平常的儿子写的一个特定的场合产生的心境的文章而已,我们应当以一个平常人的平常心去把它看作一个平常的事件引发了一个不平常的感悟。作者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运用的明白如话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自己对家、对父亲、对家人的牵挂与思念。我们在教它时,学生学它时,应领悟作者用他那淡淡的明白如话却又满含真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家和亲人的感悟与认识,在思想上引起了我们(读者)对自己身边人、身边事的联想与思索;在行为上引起了我们(读者)对自己人生行动的关注;从技能上又让我们学到了怎样用已有知识来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虑。《背影》进入了中学课本,它也很好地完成了自己所担负的任务。

对此我们还苛求什么呢?

最后,笔者认为,我们不应非从各个方面去要求朱自清先生及其作品,也大可不必非将之拉下神坛不可。凭心而论,在中学课本中最贴近生活,最能展现身边人、眼前事,最能引起共鸣,在写作上用饱含情感却又明白如话之语,给学生作文为率的能超越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并不多。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