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改进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贫困生资助工作作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高校中贫困学生能否维持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开支。然而在现实的工作中,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进行改进与创新,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工作体系。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也随之逐年扩大,贫困学生进入高校求学的机会随之增加。据统计,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的比例高达30%,人数在300万人左右,针对高校贫困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的现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以减轻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保障其能维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开支。但是在现实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进行改进与创新,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工作体系。

2.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

2.1 高校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的标准

当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经济状况的了解仅仅来源于其入学时所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以及其申请贫困补助时出示的生源地民政部门所出具的贫困证明,至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标准,如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什么水准的学生可以认定为贫困生,贫困登记如何进行评定等等,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判定,缺乏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此外,对贫困生进度认定的程序也很不规范,当前高校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程序为“自我诉说――学生意见――老师意见――名额限度”,对于认定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环节缺乏足够的关注,有的学校甚至采用对资助资源予以平均或者轮流享有的方式,使得有限的贫困生资助资源未能得到公平、公正、有效地使用。再有就是贫困生资助的相关配套措施并不完善,假冒贫困生的现象频现,而真正贫困的学生未能享受到资助,如此一来,不但助贫效果不能凸显出来,还致使学生对高校和国家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情绪,得不偿失。

2.2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有限,资助效率低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核心,辅以国家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俭学、困难补助等,虽然资助体系日益多元化,但是在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勤工俭学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资助方式,资助了许多贫困大学生,但是勤工俭学的岗位大多来自校内,岗位有限,无法满足众多贫困大学生的需求,虽然也有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但是其所需要的学生要具备一丁的学习、沟通与适应能力,而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并不具备且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无法胜任,加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健全,使得企业的兼职与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贫困大学生手中。其次,奖助学金的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和企业资助等,来源渠道单一,造成受益的贫困大学生非常有限,而奖学金则需要贫困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并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但是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却很难达到要求,造成贫困大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概率较低,惠及面较低。第三,奖、助、贷的资助界限并不明晰,使得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造成受助不均衡,不能惠及所有的贫困大学生,并且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不能保证资助体系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

2.3对贫困生缺乏有效的心理引导与教育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所承受的除了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之外,心理上的压力与困惑也常常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这是高校贫困生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而目前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没有相应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的环节。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较差,加上社会各界对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关注与影响,使其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贫困大学生因为长期接受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对其的资助,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有的贫困生只愿意消极地坐等资助而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摆脱贫困的方法,甚至还有贫困生认为自身的贫困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均造成的,对其予以资助是应当的。可见,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资助是无偿的,但是由于忽视了对贫困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得贫困生对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并不珍惜,对所获得的奖助学金肆意挥霍,不仅学业成绩不理想,而且未能承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浪费了社会资源,高校应当建立起对受资助贫困生的约束与规范机制,对其受助后的情况进行持续的跟踪管理。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改进与创新的建议

3.1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

为将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应当对贫困进行准确认定,笔者认为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有两个:第一是学生生源地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第二是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水平。认定贫困生的审核程序应当公正、透明、规范,切实做到有据可依,有情可查。高校应当建立起贫困生档案,包括贫困生学习生活档案和心理档案,以便对贫困生进行长期的跟踪管理,对贫困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一些变化及时进行记录和总结,并据此对贫困生进行具体的奖助评定,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贫困生的调查审定实施动态管理,除了对贫困生的身份进行精确认定外,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还要及时进行跟进了解,防止贫困生一经认定便可享受长期资助的现象,并能对因家庭突变产生的新贫困生及时予以关心和资助,从而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评定制度和资助措施,确保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有效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3.2 加强资助方式的社会化

高校要想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坐等国家和社会的资助,而是应当主动走出高校,联系社会企业,直接掌握社会资助信息,实现贫困生资助的社会化,拓展社会资助的方式与渠道,并协同资助方做好资助过程的管理,提高资助的效率。高校要努力扩大勤工俭学的规模,增加勤工俭学的岗位,并尽量实现岗位的多样化,让贫困生有更多的岗位选择,高校除了对校内勤工俭学的岗位要进行充分的挖掘外,还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为贫困生与企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社会上建立勤工俭学基地,增加贫困生勤工俭学的机会。对于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当及时予以帮助解决,协调好各方关系,为贫困生建立起良好的勤工俭学环境。

3.3加强对贫困生的引导与教育,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高校应当加强对贫困生的引导与教育,帮助贫困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德,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起贫困生自立自强的活动机制,对优秀的贫困生进行大力宣传,评选自强之星,树立榜样,帮助贫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立志成才;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深入贫困生群体,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心理方面的状况与变化,引导贫困生往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再者,高校还可以建立贫困生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贫困生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配合与协调,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者单位: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1]余西亚,朱海燕,姚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因及帮扶新思路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2]黄建美,邹海贵.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道德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