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常之处有风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常之处有风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练习题是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元素,通过练习可以达到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例题教学、轻习题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几个案例,阐明正确处理教材习题价值的重要性,并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关键词]习题 课堂扫描 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12

新学期伊始,我校“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活动中,从课件、学具的准备,到教学语言组织、板书设计,每位教师都做了精心安排。教师课上激情引导,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过,在欣喜之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课堂练习环节虽然练习形式多样,但是对练习题的处理普遍比较粗糙,没有充分挖掘深层的价值,基本上都是就题讲题。现摘取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案例1】重视了速度,忽视了深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课堂扫描: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2分钟后指名学生回答。当一个学生汇报“计算结果都是90”时,教师问:“其他同学的答案和他一样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当学生纷纷举手后,教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你们真是计算的高手啊,很好,继续努力。再来看下一题,这次看看哪些同学计算得又快又对。”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起笔飞快地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就高高举过头顶,教师看见满屋的小手在空中摇摆,脸上笑开了花。当一名学生回答“分别等于86、94、87、95”时,教室内一片赞同声,教师连声说:“真棒!真棒!”

反思和建议:很多教师认为,计算题只要学生能准确计算出结果就可以了。可是仔细想来,只有结果的正确是远远不够的。第一小题的计算结果都是90,这绝不是偶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数的特点,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第二小题和第一小题从表面上看相同,其实又略有不同。第一小题的结果都是90,第二小题的结果各不相同,但其中也暗藏着规律。

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首先多媒体出示题目,接着先让学生静静地观察一下数字的特点后再进行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汇报环节除了要汇报计算结果外,还应该让学生说说计算时是怎么想的,怎么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交流好的计算方法,以便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数字的排列规律,再把圆圈里的数字清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填一填,使得每条线上3个数字的和都是60。这样既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数字的排列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计算的过程,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与热情。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探究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喜欢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去接受挑战。数学课上应该让学生过数学生活,学会数学思考,不能走马观花,而应该是下马探花。

【案例2】重视了动眼,忽视了动手――体积的认识

课堂扫描:学完“体积”后,教师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幅图,看谁最先得到答案。”

话音刚落,学生都睁大了眼睛,不一会儿,满屋的小手齐刷刷地举过了头顶。教师表扬道:“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火眼金睛啊,就请你们一起告诉老师答案吧!”学生齐声高呼答案:“又细又高的杯子容积大,另外2个杯子的容积是一样的。”教师高兴地说:“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来这些题目根本难不倒大家。”然后在一片欢乐中结束了此题,进行下一题教学了。

反思和建议: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编者的意图。第一幅图是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杯子的容量最大,哪个杯子的容量最小。当学生发现两个又矮又粗的杯子看上去差不多大,不好比较时,只能先猜测而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这时应该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猜想,最后再得出结论。如此看来,这道题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的极好素材,可以这样来处理:

1.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的容量小。

2.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意见?这时该怎么办呢?在学生纷纷发表完意见时,教师引导:“当我们不能一眼看出谁的容量大,谁的容量小时,可以怎么办呢?”

3.引导学生说说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最佳实验方案,最后通过现场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眼目睹答案的产生过程。

小结:当我们不能用肉眼一眼看出结果的时候,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而是要学会动手操作,用科学的方法找出答案,要学会用事实说话。

这样的教学既渗透了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观察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教会了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

【案例3】重视了结果,忽视了过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课堂扫描:六年级“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个杯子里的水是多少毫升?

生1:600毫升。

师:很好。

师2:第2个杯子里的呢?

生:800毫升。

师:为什么会多出水来呢?

生3:因为放入了一个土豆。

师:那么土豆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4:800-600=200(毫升)。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多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反思与建议: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可是静下心来想,这样的课堂只有“结果”,少了过程――缺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翻看教材,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写者要学生通过此题明白“怎样通过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建构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的模型。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

首先出示一个土豆:土豆是不是一个规则的图形?怎么来求它的体积呢?

可能会有学生想到把它放入水中,这时教师可以出示第一个量杯,引导学生观察水有多少毫升,接着把土豆放入水中,再引导学生观察水又有多少毫升。

教师追问:“怎么变成800毫升了呢?”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上升?当把土豆放入圆柱形的水里时,土豆的体积就变成什么形状了?

教师小结:“多出来的200毫升水是被土豆挤上来的,所以挤上来的圆柱形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拓展延伸:如果把土豆放入长方体的杯子里,土豆的体积又该怎么求呢?如果把土豆放入正方体杯子里,土豆的体积又该怎么求呢?如果放进去的不是土豆,而是鸡蛋、小石子、小铁块……又该怎么求它们的体积呢?

学生由于有了刚才的操作经验,马上就产生了想法。这时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边动手操作边观察思考,全班交流讨论后很快就得出结论。

链接生活:不知道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小石子的体积就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知道了土豆的体积可以怎么求,而且还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了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从而由求土豆的体积类推至求其他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习题都蕴涵着一定的规律性认识或数学思想方法。不可否认,有一小部分学生通过做练习能感悟到习题中蕴涵的更深层次知识,但还有更多的学生需要教师点一点、引一引才能体会。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备教材,认真思考每道习题背后的知识,设计恰当的问题,以便在反馈、讲解时启发全体学生思考,帮助、引领每个学生领悟。这样学生才可能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才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它应该和例题一样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抓手,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出现重例题、轻习题的教学。每一道习题都有它自己的使命,都是经过编者反复筛选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备深备透教材,深挖每一个题目的内涵,让每一个题目都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挖掘并放大习题的价值,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