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常人生的不寻常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常人生的不寻常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本书有个副题:“从下乡知青到美国教授”,也许它更吸引眼球。因为,这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相信会让众多读者感兴趣的。

起初,我把该书当成一部拟自传的,通俗的励志读物,而接下去便发现,它不是通常那些以留学生为题材的、类似灰姑娘的童话,或是成功学之类的创业资讯,靠炫异猎奇的旅游指南;其中很大篇幅是写当年知青下乡插队生活的,完全可以当做工另类的纪实文学来欣赏。虽然文笔比较平实,却显得质朴而坦诚。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有情节有人物,有可读性和益智性,更可贵的是毕现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真实历程,爱恨歌哭的激情场面,而没有矫饰地加以美化和浪漫化,像某些写知青生活的时尚作品那样。作者系“老三届”初一学生,插队那年17岁,一猛子扎下去就是9年,蛰居于赣中一隅的穷村子,披星戴月,“修理地球”;春忙双抢,冬修水利;凭着一股韧劲和顽强的斗志,成为村里最快的插秧能手,全把式的庄稼汉,又担任了生产队长。只因父亲的历史问题(也是他去不成建设兵团而来插队的缘由),屡遭挫折;欲被举荐为工农兵大学生的愿望(也是藏在心底的个人奋斗目标),几次落空;但他并未气馁,犹如禅祖达摩面壁九年而“顿悟”得成正果那样,他终于走出灰暗的人生“隧道”,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当然,让他改变命运的契机,并非其“一意孤行”的个人奋斗打拼,乃是政治形势的巨大转换,高考制度的重新恢复。其后,他顺理成章,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留校并出国到加拿大培训;直到他滞留不归,自行赴美考研、读博士,8年修炼,最后成为哲学博士和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对这后一段的曲折经历,作者没有讳言或曲意辩解,而是坦诚实在的反躬自省。其实,也与整个时代大背景有关,没有国内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刘教授成功的“人生兵法”,恐怕会大打折扣的。因此,以他的幸运,也可看作是中国现行政策体制的间接受益者。也许,正由于他能清醒地认同此点,有所顿悟,才迥别于那些移居国外,“自我放逐”的假洋鬼子,成为积极的“海归”派,以所学专长和长期在国外任教的优势,促进中美教育合作,联系为母校开办MBA(工商管理)培训班,为“四化”培养人才;参与世界银行对中国的扶贫项目,以之报效祖国。其拳拳赤子之心,理应得到尊重和称赞。

尽管作者的人生充满了“环境”和“机遇”的变数,但不可否认,他个人性格的磨砺,学养的研修,仍是其成功之道的重要因素。中国人一向认“命”,凡事均可争,惟独不能与“命”争。而作者偏敢不计后果,越过“雷池(例如他的滞留海外考研究生),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办。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何止千万,后来得以功成名就的又有几多?书中有一段插叙作者“海归”后,在上海遇到一位与他同龄的出租车司机的对话,颇耐寻味。那位曾是“军垦战士”的司机,感慨于他们之间地位的差距,作者安慰他说,是自己“运气比较好”;司机却认真的表示,“你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努力。”可见,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不相同的主观“努力”――哪怕是如作者那样自私和“个人至上”的“努力”(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下,这已是为社会所包容的“合理的”存在了),会有着怎样不同的结果!

依我看,作者在本书中总结的“普通人的奋斗法则”,或可说是寻常人的不寻常选择。因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除非你血统、门第、权势非凡,普通老百姓的遭际大体类似,而选择不同,则取决于各自的人生信条和文化价值观。刘教授人生选择的“法则”,可归纳为如下几条:

一是坚强的意志。荀子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就是作者强调的“一意孤行”,一旦认准目标,决不轻言放弃。例如他想当农业生产能手,想凭若干的成绩入党、提干和上大学,以至后来的出国攻读,虽然几番波折考验,历经身心的痛苦挣扎,但最终均能遂愿;虽有环境和机遇的关系,最要紧的还是个人的搏击奋斗。像书中述及的,他为了取得领导和群众的赏识,达到被推选上大学的目的,起早贪黑的苦干于农田和水利工地上;为了挣出在美国读硕士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他逢假期和周末便去餐馆,一天12个小时打工做杂役;从没有短视的为某些眼前利益所惑而动摇决心。这种志存高远、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坚强信念,令人叹服。反之,即使客观条件再好,也是扶不起的“阿斗”。

二是进取的精神。也就是作者所谓的“寻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把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发挥到极致,“实现可能实现的最大成就”。作者作为下乡知青大军中的一员,后来考上大学,这在当时并不希奇;中国学子去海外深造,也非罕见;但以他的具体的人事和经济条件,偏又节外生枝,却做出到美国自费攻读学位的抉择,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决心,承受一定风险和压力的。此后,他前后在美国两个大学读学位,三个大学教课,取得全额经济资助攻读博士,其毕业论文又获得国际商学会最佳博士论文的殊荣。可说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层层台阶的攀登进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者如此不懈的追求,远非一般留学生能够做到的。

三是乐观的态度。作者一再表示自己是个普通人,天分一般,也没什么好运气,出身又差。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从人生的逆境中崛起,在于他始终不渝的乐观态度(作者自称为“盲目乐观”)。先贤有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证之作者的经历,他常受打击和意外的刁难,却惯于把阻力化为对自己的激励。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你要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客观的可能性就小,经历的挫折失败就多,反而促使自己越发坚强。并且,他善于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方能变“失败为成功之母”,达到个人事业的颠峰。否则,如果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即使天才神童,也不会有大出息!

“性格即命运”。是作者倔强执拗的性格,成就了他的抱负。而铸造这样的性格并付诸实践,则须考察其形成的渊源和内在原因。我以为,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熏陶,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地域文化和民风的传承,都在作者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高山出俊鸟,蓬门育英才”,他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就一直鼓励他学文化,告诫说:任何“社会到最后还要靠知识吃饭的”。也有人在得知他决定留在美国读学位时,说:“你的胆子可真大呀!”“只有你们上海人做的出这种事来。”可见上海人性格之某些侧面:策划精明,心思缜密,敢于冒险,有助于他们立身创业。而儒家文化的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抱负;“学而优则仕”的功利取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苦乐观;感恩知遇、恪守诚信的处事准则;体恤苍生、同情弱者的济事观念,无不脉络清晰地表明,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坦诚自省的律己精神与关注底层疾苦的“草根”意识之根柢和由来。

在这里,不妨摘引几段作者前不久发表的赞赏影片《英雄》的文章中的话:“它在理直气壮地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忠、孝、礼、义、廉、耻,以及置群体(家庭、家族、国家)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集体主义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以中国很多古代文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而许多现代知识分子也强烈希望中国强大,中华民族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为此他们可以付出人生的代价,也可以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次要的地位”。这番言论,在当前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日趋沦落,儒家文化遭到冷遇(倒是在亚洲例如韩国都很盛行)的情况下,一位海外的华人教授有如此见地,确是十分难得。至于他从个人专业MBA和国际商学中概括的、用以指导人生之路的市场竞争策略,或许有更大的价值,但非我所知,也就无从置喙了。

当初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而今,胸怀报国志,迷路“刘郎”归。现在作者每年几次回国,办班讲学,扶贫助困,为“四化”建设奔走尽力;写书著文,给初到海外的留学生指点迷津。他既为祖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振奋,又为面临的贫富差距悬殊,“基尼系数”超标,担忧“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呼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如此热忱的中国情结和赤诚的心声,给予我们莫大的启示和教益。而作者的不寻常选择,此前的抗争、自审和转折,乃是这个经济全球化、理念多元化的时展之必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成功感召的结果。从这一点看,刘教授曲折的人生奋斗道路,更具有不寻常的意义。鉴往知来,我们期待他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