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新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在中小学阶段,它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层的思维能力,迅速、流畅、独特地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创新思维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它是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没有固定的轨道;第二,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属于个人化的思维活动,创新过程往往是不能传授或仿效的;第三,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但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上。同时,创新思维与阅读教学又有着特殊的亲近关系,思维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形式的语言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结果又得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一定程度上讲,思维能力的强弱反映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而语言能力的强弱也体现了思维水平的高低。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而要更好地学语言文字则有赖于良好的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有独到做法和产生“专利”,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富有启发诱导性的训练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达到创造力培养的目的。

一、内外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触觉”,不论发展哪一方面的思维,都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观察是获得广泛、丰富的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引导学生去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去观察社会生活,培养和提高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才能为发展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在反复多次的观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除了利用范文教给学生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的方法外,还注意创造机会,利用时机,开展多种观察活动,并重视进行观察指导。如学习《雷雨》一课时,学生虽然经受过雷雨,但因为没有注意细致观察,所以对书上描写的雷雨前后的风、云、景的变化仍感陌生。上这课时又没有下雷雨,怎么办呢?一天,我正在上别的课文时,忽然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地黑下来了,风也一阵紧似一阵,我想雷雨快来了,这是个观察的好机会便停下了课,打开窗,带领孩子们站在窗前观察雨前、雨中、雨后风、云、景的变化。雷雨过后,让孩子们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组成几个句子写下来。

二、反复阅读,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跟利用形象直观发展想象力相比较而言,我认为利用语言文字唤起学生想象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如阅读《大仓老师》一课时,可以这样帮助学生体会大仓老师在黑板上默默地写着的格外大的“俺”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先请学生读读课文写市太的语句,然后想想:这个格外大的“俺”字,好像在对市太说什么?(这个俺是可以用的,我支持你。)再读文中写春美的语句,说说这个格外大的“俺”字好像在对春美说什么?(为什么不能用?不能看不起穷孩子。)最后读读课文中写同学们的语句,想想这个格外大的“俺”字好像在对他们说什么?(可以用的,你们不应该笑他,应该支持他。)紧接着让学生读读课文中写市太家境的语句和大仓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开场白,想想说说:这时候,如果你是市太,坐在教室里看着这个格外大的“俺”字会怎么想?为什么?通过这样联系、比较地读,显示大仓老师的高尚品德,激起孩子们对他的敬佩之情。在敬佩大仓老师的同时,大家都觉得春美的可憎,于是提出了:春美是不是个好孩子?他会进步、变好吗?孩子们各抒已见,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春美如果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一定会进步、转变。

三、启发质疑,训练学生的注意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称职的帮助学生产生问题的“助产士”,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把可能产生问题的背景材料、现象以及思维方法等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思维。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读:“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然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再让学生读文章的后面“……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教师问:“你们读了这些句子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先是为了点燃一根火柴犹豫了半天,可是最后竟把整把的火柴擦着了。这说明了什么?”由于这样的引导,学生读到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人死了是不会微笑的,可是文章写死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嘴上却是带着微笑的,这怎么理解?”学生能注意到这些带有矛盾性,表面上反常的问题是不容易的,而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深入钻研课文,理解文字的内涵。

四、求同存异,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训练应是求异,求同两种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教学《麻雀》一文就可对学生进行一次主动创造的活动。课文讲的是一位猎人看见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勇敢地用身体掩护自己的幼儿小麻雀。读者深深地为其母爱精神所感动,作者在课文结尾处写道:“我(猎人)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讲完课文鼓励学生质疑,有位学生对课文结尾提出了异议:“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求异思维和敢于不信书的精神,并且因势利异,请同学们给课文换个结尾。有的同学说:“猎人应唤开猎狗,并把受惊的小麻雀放回树上再离开。”有的说:“猎人应爬上树,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还有的说:“小麻雀是被风刮下来的,鸟窝在树上不安全,猎人应迅速爬上树将鸟窝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才离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创新思维的门扉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