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雅深邃见真赏――读刘梦溪《书生留得一分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雅深邃见真赏――读刘梦溪《书生留得一分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中国当代知名学者,刘梦溪先生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化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著述如山涧之清泉,次第倾泻而出。2010年5月,作家出版社将梦溪近年来有关学术与文化类文字合辑,编为散文集《书生留得一分狂》出版。书中收录文章依体例分为四卷,卷一“切问而近思”,卷二“文明的共相”,卷三“学术贵知音”,卷四“了解之同情”,连同“卷前小引”与“后记”共计55篇文章24万字。由于大部分文章于成书之前首发于报章或作者博客,笔者皆曾寓目,故此番再读如晤故人,继而对于我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人物之了解又进一层,快慰无已、喜幸无量也。

身为知名学者,刘梦溪的文采辞藻之宏富自不待赘言,尤为引人注意的,无疑是其思想的穿透力与纵深度,以及“为中华文化护法传薪”的一身胆魄与毅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是他念兹在兹、一刻未曾去怀的为学理念,故而书中在在可见著者思想之深邃宏远与独立不倚。由武汉大学教授吴于廑题赠女作家木令耆的一句“书生留得一分狂”,他想到了“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由震动世人的汶川强震,他想到了孟子与马一浮所揭示的“动心忍性、多难兴邦”;由惊艳寰宇的北京奥运,他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和“客亦有道”;由陈凯歌执导之《梅兰芳》,他想到了“文化的隔膜”与“文化的差异”;亲眼目睹到“首善之区”的学童面对“小升初”所遭遇的困扰与纷繁,他联想到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利弊与缺失……总之,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处境命运,对于当下中国的诸多文化事件,梦溪先生无时不在深层次的思考、思索与思辨之中。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先生之才学固已达至博雅之境域,而其思想亦正与时事俱进、登高奋进。石涛倡言“笔墨当随时代”,读梦溪之文,可知思想亦当随时代而演进矣。

诚如“后记”所言,书中多篇文字“都是很花心思很用情的文化书写”,散发着浓郁芳馨的中国文化味道,读来令人心醉神迷。“情”之所至,其文必真,而以“文化书写”出之,则文采、思想尽在其中。卷一之中《“竹柏春深护讲筵”――白鹿洞书院访学记》一文,未可以寻常之游记文字看待,乃是以散文笔法所写的学术文章,实则包孕着作者绝大的才思笔力。在探究回顾了白鹿洞书院千余年历史之后,作者概述了2008年春天访学白鹿洞书院的庐山之行。看似仅是陈述书院之人文史迹与山川景致,实则在知者看来,此篇实为作者研究宋学的课题之一,乃因脱略外在行迹之后,作者之主旨用意仍在于礼敬朱熹、陆九渊等宋之大儒,并借此以倡扬宋儒视为社会人伦基本价值的“敬”之一字,以为“主敬”思想应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有益补充。先生此论,已然穿越时空,由喧嚣杂乱之当下重返学理清明之宋代,予人教益不浅。尤其在当下社会,红尘扰攘、功利逼人,普通民众之心思早已躁动浮滑、渐次下堕,人与人之交往日趋沦落至诚信难觅之境地,当此之时,梦溪先生重新标举出宋儒看重之“主敬”二字,对于世道人心,正有拨乱反正之效在焉。

名画家、大学者范曾乃梦溪之挚友,故此,二人相知之深,有非常人所能知悉了然者。读《“艺术是克服困难”――看〈范曾〉寄遐思》,可见梦溪评论文字之精彩绝伦。在简略点明了范曾的家学渊源与文化传统之后,他给出了两句话的评价,“他还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者”,“范曾还是一位不待文王而兴的豪杰之士”,表示范曾在传统人物画的创制与中国文化的积累蕴蓄等诸多方面,克服了来自外在环境、生理极限等多重困难,才能孕育出醇厚而纯正的中国文化之韵律气息。“在范曾身上,中国文化的因子,文化的精神力量,表达得非常充分”,“范曾的成功,是由于他承继的文化传统,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他通过画笔对历史上属于文化典范的人物作新的诠解,使得他能够与传统对话,与古人交谈,自然也就接触到了中国文化的庭院深深之处”,“他身上拥有的东西,就是我们想重建的东西”。不烦多言,却在在一语中的,确乎大家手笔。

针对文化、学术所思所虑之外,梦溪对于两岸政治现状与当代世界之潮流走向,亦具极为洞明深切之认知。在卷二之《张艺谋电影的普世价值》一文中,他提到了张氏执导的《英雄》,略作点染评论之后,他笔锋一转,谈到了军事与用兵:“然今日之天下,以兵为戏,已司空见惯。连昧于兵家五事的陈也欲染指其间,不亦悖夫。国共两党争战二十余年,中有日人进犯屠戮,中华大地,血流漂杵。50年小息,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不过是小成,何敢闭目高蹈而忘其来路。儒家反‘认贼作父’,佛家忌‘认贼为子’。贼子贼父之不可倚,三尺童子如得母教尚且有知,当政者倘如智障,岂能不晓乎。”今日之海峡两岸固已风日晴和,难觅剑影刀光,而当梦溪撰述此文之2007年初春,台海关系一度剑拔弩张,予人风雨欲来之感。先生洞察彼时情势,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胸襟气魄审视之、挥发之,语虽简要,却有大义存焉。尤其最末一句,用以审度目下之朝韩关系乃至世界大势,亦属不刊之至论。文中着重阐述了张艺谋之电影艺术具有“关注人性与自由的普世价值”,立论恢宏阔大,实为绝佳的艺术赏鉴文章。近日,张艺谋获得美国耶鲁大学颁授的艺术学荣誉博士之殊荣,显示出其艺术成就与造诣已获致国际社会之认可与瞩目,足见梦溪识人眼光之精准深邃也。

卷三“学术贵知音”,收录了若干篇《中国文化》“编后记”及在有关学术院所所作的演讲词。其中,他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所作的一次讲话《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对于当代青年学子实有勖勉激励之效用。著者拈举出孔子、孟子、王阳明及顾炎武等先贤往圣的传道之语,以为“好学、力行、知耻,其实应该成为我国公民的公德和共德”,借此指引每一个生命个体修身明道,不懈提升自身的思想与道德境界。其间所透露出之苦心孤诣,正与当前国家倡导建设和谐型、学习型社会相与呼应,可堪成为当代青年恪守遵循之行为准则。卷四名为“了解之同情”,收录了怀念赵朴初、王元化、龚育之、季羡林、柳存仁、萧S父、丁聪、王昆仑、张舜徽等人的文字,缅怀追念往昔相与交游论学的师友知己,阐扬其学术生命中的亮点与高峰,间或穿插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趣闻逸事,文风古雅淡定、雍容和缓,无一不是至情至性的文化散文。尤其《怀念柳存仁先生》一文最见情深意挚,详述二人交往之细节并附录数封存仁先生书简,品鉴其人学问精神,乃至其日常居家之琐事,平实中肯、言辞恳切,读至“无齿(耻)之徒”及“心斜则笔斜”诸处,尤可引人发一会心微笑。学人之间的君子之交与文人雅趣,于此篇或可窥见一斑。

纵观《书生留得一分狂》一书,可知刘梦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广采博收先秦子学、宋明理学及晚清新学等学术体系,秉持宋儒张横渠“为往圣继绝学”之训示,然于国之事、天下事亦时刻萦绕于胸中脑际,借“传统文化”解读“当代中国”,立论高屋建瓴、博观约取,孤踪独往且不落前人窠臼,加之文字风格古雅清秀、识见卓荦非凡,故而下笔之际,乃能积健为雄、妙论迭出,显露出浑融老到、高迈超群的艺术思辨与学理分梳能力,尽显高远深邃之文化学者气象。

明代大画师沈周雅擅山水,尝绘制《庐山高图》以贺其师陈宽醒庵先生七十大寿,并题长歌于画上,中有句云“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遁七十祀,著作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于醒庵先生之道德文章与不求闻达之淡泊品行备极推崇,以为可比庐山之高崇博大。今年恰逢梦溪先生七十寿辰,无以为贺,谨以此诗奉呈致意,祈愿先生年过古稀之后依旧挥写不辍,运博雅深邃之思再创妙文佳构,以造福于学林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