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雷雨》:经典的解读与丰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雷雨》:经典的解读与丰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禺的四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将中国的话剧文学与艺术推向了高峰,并且标志着这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在本土文化达致成熟。

70多年来,《雷雨》被频繁搬上各种戏剧舞台与荧屏,《雷雨》和曹禺戏剧呼唤几代中国学人不断解读、提炼、言说。令人不解的是,许多演了一辈子《雷雨》的导演、演员都说还没有把这出戏悟透,没有把剧中角色演透,那些研究了一辈子曹禺戏剧的学者也不敢断然说已经把《雷雨》解读透彻。几十年来,时代思潮的变化影响到对《雷雨》的阐释和深刻复杂性的认识。《雷雨》最初问世时,有人用命运与环境的悲剧、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来称赞这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也有人批评它缺少“对社会有正确认识和剖析”,因而“幻术般的欺骗了观众”。1937年周扬的论文将“反封建”主题一锤定音。但是曹禺说:“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突出周朴园和鲁妈的30年冤仇。悲剧的结局曾被指为是源于作家世界观的缺陷。

种种对《雷雨》人物的演绎在不断积淀对《雷雨》的认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旅行剧团唐槐秋、戴涯以沉痛深情的表演演绎周朴园,在观众中造成了巨大影响,也为中旅剧团赢得票房;北京人艺郑榕、顾威以内心体验深刻、人物内涵深厚复杂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内心世界复杂、令人难忘的周朴园形象,他们的表演成为周朴园形象的范本,影响了半个世纪《雷雨》的舞台演出。孙道临自导自演的电影《雷雨》注重表现的是周朴园的沉痛忏悔。北京人艺朱琳以声情并茂有诗情韵味的念白与自然浑朴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朴实而脱俗、内心高洁而痛苦的梅(鲁)侍萍形象,成为至今无可企及的高峰。1961年,香港电影《雷雨》受大陆阶级斗争文艺观念的影响,以冷酷专横的资本家演绎周朴园(鲍方饰)、以意志坚强、反对资本家的劳动妇女演绎侍萍(龚秋霞饰)、以玩弄女性的资产阶级纨绔子弟演绎周萍,成为那一时代的历史存在。

繁漪,一朵孤傲艳丽的花在雷雨交加中独自绽放。被囚禁的心灵在茫茫寻找中迸发出血艳火花,她要做一次困兽的斗争。中国旅行剧团赵慧深从头到尾以阴郁低沉的声音、压抑的形象处理繁漪形象,只是在最后才爆发,她的独特演绎令人回味。解放后的演出中,繁漪被塑造成在绝望中抗争、爆发的悲剧女性。这个形象定型的理论支撑是强调《雷雨》主题的反封建意义,繁漪是现代中国的“娜拉”,是“反封建的斗士”。在那种政治环境中,《雷雨》主题与繁漪形象的反封建性被政治化与强化,周朴园与侍萍以及鲁大海的关系被强化为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在陈薪伊导演的《雷雨》中,潘虹以深刻的内心体验将繁漪在痛苦中歇斯底里爆发、绝望的心理宣泄得淋漓尽致。由于历来演出《雷雨》的话剧团都选用演艺水平高、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扮演繁漪,而这些知名演员的年龄一般都偏高,事实上是将一个偏于中老年的繁漪硬推到观众面前。于是哪怕再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也难于避免将一个挣扎于火坑的中老年女性演成一个怪女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电影《雷雨》中,曹禺向孙道临推荐了年轻美丽、气质高贵的顾永菲饰演繁漪,一下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并且因此使观众对剧中为爱而痛苦的繁漪有了真切的理解和同情。上世纪60年代,表演艺术家丁是娥在同名沪剧中扮演繁漪,熟悉旧家庭中这类女性的丁是娥,以柔弱婉转、忧郁的念白与演唱表演繁漪一角,她塑造了一个忧郁苦闷、韵味醇厚的舞台形象,在众多的繁漪形象中完成了又一个独特的舞台创造。

在今年曹禺百年诞辰之际,又有苏州评弹演绎的《雷雨》。评弹版《雷雨》弱化了传统的反封建主题,渴求爱怜的繁漪因为失去爱而挣扎痛苦。繁漪曾不顾一切地呼喊:“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盛小云饰演的繁漪优雅而清傲、痴情而压抑、艳丽而乖戾、叛逆而绝望,染上了江南文化韵味――繁漪原就是无锡人。反目成仇的周朴园、侍萍曾经是《雷雨》中爱得最深的一对。“始乱终弃”的周萍心中自有道德的痛苦,难怪曹禺要演员替他找同情。当原版《雷雨》的序幕、尾声被重新发现与提出,基督教的因素就从悲剧的深层被焕发出来。“专横独断冷酷”的周朴园成了忏悔的教徒。

人们赞叹戏剧大师的悲悯情怀。他让一群被时代扭曲了人性的人们,在雷雨滂沱、电闪雷鸣烛照之下痛苦地寻找。周公馆中连绵30年的爱恨情仇,30年的与泪水,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人生悲剧。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本想主宰自己,却被不可知的命运所主宰。极端的痛苦与情感在一天中强烈地碰撞,善良、真诚、爱怜、忏悔的心灵被反复撕裂,最终的悲剧无可避免。

悲剧的新质渐渐被焕发出来。也许再过去几十年,仍感到没有真正认识《雷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经典文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呼唤与接受历代读者的重读。经典在与一代一代读者的对话、交流中,被不断解读出新的意义,焕发出新的文化与审美意蕴。经典的内涵与意蕴,是一个从它诞生开始被持续解读与丰富的无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