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两会报道看媒体人的自我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两会报道看媒体人的自我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国两会结束,北京街头的柳树已开始抽芽,桃花渐次冒花骨朵,北国的春刚来,我回到了温润近夏的南方。

此番为我第一次参与全国两会报道,颇感欣喜却也心态放松。

去昆泰酒店蹭会的第一天,我就遇见了陈道明。不过,我似乎只看到了故事的开始,没猜到故事的结局。

他本是名人,但今年两会上,他“火”得有点莫名其妙。

相比被传说的“高冷”姿态,那天面对记者的陈道明格外nice,几乎有问必答,相当配合。当然,如果觉得你提问水平不够,他犀利直率得不依不饶。

话题涉及到电影创作、票房、审查、分级、演员的公众形象等。

怎么看待现在文艺作品有高原没高峰?“给你四个字,一言难尽。”

你对“媚娘剪胸”怎么看?你对艺人涉“黄赌毒”怎么看?“为什么你们一定要问呢?不问不行吗?”……对这些“敏感”话题,记者变着法问,陈道明变着法拒绝。后来还是开了腔,对于涉“黄赌毒”的艺人,他直言“吃饱了撑的”。

当天傍晚,我把陈道明的报道发出来。没想到,故事才刚开始。

第二天有媒体记者发出《陈道明席地而坐,为我亲手改稿》的手记,引发争议。在争议记者之时,陈道明也“躺枪”了,有网友更称对其“粉转黑”。

不过,在陷入争论的漩涡之时,陈道明依然现身小组讨论现场,踊跃发言的兴致似乎并未受到影响。接下来的会上,他还是保持积极犀利的状态,批评某些抗日神剧“对先人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当天结束采访时,陈道明语重心长地说:“记者绝对不要小看了自己的价值,今天一窝蜂地追这个片子,明天一窝蜂地捧那个人。”他建议媒体记者作为文化人,要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和思考,比如写影评、艺评观察,不仅仅只做名人的“传声筒”。

“为什么大家都疯狂追星,把明星捧得太高,又容易放大他们的缺点?因为全社会对自己的不自信。”其实我个人是赞同陈道明这番“谆谆教诲”的。

在我看来,媒体人对于“文化人”这一身份的认同感是匮乏的,少有记者正儿八经、自信满满将自己列入“文化人”的队伍。

想来,记者职业天然的文字优势、生活阅历以及逻辑思考,是足以在广阔、丰富的社会活动中,进行一些非报道化的自我表达的。

当然,在自媒体发达的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正在跳脱传统为他人当传声筒的轨道,尝试用各种途径发出自己的思考与见地。这或许也是媒体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下的一种体现。

从准备两会采访到结束,我发现,明星代表委员发不发声、怎么发声,都是新闻,每年都会固定收到很多聚焦,只有波澜大小之分。再比如像葛剑雄教授,他称自己在两会期间是“公共产品”,这些敢言直言的少数代表委员也能在媒体上频频曝光。但更多的代表委员,如果不发声,不发特别响亮的声音,很可能被忽视。

我以为,记者除了固定关注熟悉的“老面孔”外,还应精心准备,提前策划,在主动或被动“沉默”的人士中,挖掘出更多不应被淹没的声音。

年年有两会,我看到今年有了“自拍神器”,有了更多的即时,有了“有权不能任性”、“铁帽子王”等新词新句……但是除了这些,今后的两会报道,记者该做怎样的调整和创新?我猜测,媒体人的自我表达,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元新鲜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