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区口腔科人员职业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区口腔科人员职业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医院的口腔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较多,其他疾病病情隐蔽(特别是传染病);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加上患者就诊时不可能做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筛查。而医护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大量血液、体液,处在一个高危的职业工作环境中,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不得不作为一个医学问题而被重视。

生物因素的防护

直接感染:我国的传染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更属易感人群;加上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区,其总感染率高达60%;据2011年上海的院感质控报到,每年锐器伤例数在23840例,其中因针刺伤导致感染乙肝的例数达到650例,丙肝的例数13.7例;83%以上的临床医护人员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口腔医护人员在双手操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注射器,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戴手套可降低病原体双向传播的危险,明显减少被针头刺破皮肤的几率,保护不受血液性传染病的感染;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操作常规,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禁止重复盖帽,针头使用后立即放入利器盒,严禁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清洗、整理、器械时应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如围好防水围裙、戴口罩、手套。分拣器械时,要养成用镊子拣锐利器械的习惯;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冲洗后用酒精、碘伏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最后上报主管部门。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进行HBV、HCV血清学指标检测;若证实被HIV阳性患者血液的锐器刺伤,由疾控中心提供相关预防药物。间接感染: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高速牙钻等器械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和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使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或吸入含传染病原体的空气飞沫,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工作时,最好穿立领工作服、工作裤,最好每天更换,污染时随时调换。操作时需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或面罩。一次性口罩需4小时更换,戴时有蓝色涂层面向外,并夹紧鼻夹。诊室内应开窗通风,紫外线灯消毒需注意离地面1~1.5米,其杀菌率可达80%;室内综合治疗台、椅、操作台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地面应湿拖,如被污染随时清理、消毒,有条件提倡使用一次性椅套。规范医务人员行为,治疗操作中禁止接电话、手机、吸烟等;各种治疗操作后均应按“六步法”洗手,应采用洗手液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洗手可使自然菌清除率达99.5%。洗手时间要求超过15秒,洗完后应配备干手物品,避免二次污染。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物理因素的防护

噪音:口腔科使用的高速手机、治疗椅上的气泵和吸唾器等这些机器可产生高强度的噪音;另外,来社区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居多,询问病情时需反复、大声地问,这些多是噪音的来源。长期工作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引起医护人员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工作易出差错。另外,诊室内的噪音对患者也是一种不良刺激,容易产生恐惧,不能有效地与医生配合。因此,有条件医院尽量做到一室一椅或在治疗椅之间有隔离墙,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室内噪音,另一方面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对一些噪音大的设备应及时检修或淘汰,尽量选择噪音小、功能好的设备;医护人员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合理安排就诊次序,确保就诊环境安静。另外医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尽量做到“四轻”。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主要来源于光固化仪,最大危害是对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操作时避免光源,可戴防护眼镜的方法;紫外线消毒灯开关应有明显标志,消毒尽量在诊疗结束时进行;对使用中仪器应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不合格时及时调换。烫伤:口腔科目前使用的是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消毒人员应持证上岗,应经常检查压力表、安全阀运行情况;每日应做好日常保养容器的工作。在灭菌柜工作时,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在进行灭菌时,必须先将灭菌器的门关紧后才能启动;消毒结束后,压力表降至零、温度降至100℃以下,方可开门。为避免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严禁带压开启灭菌器门。灭菌结束后打开门时,取放无菌物品戴上防护手套,避免烫伤。

化学性的防护

汞中毒:汞是口腔科常用的充填材料,在常温下易蒸发为蒸汽,在调制和充填过程中所产生的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医务人员如长期暴露易可致慢性汞中毒,表现为情绪激动、烦躁、记忆力减退、失眠等;还有其他如过敏性皮炎、脱发、消化道症状。银汞调制必须在通风环境下调和,可降低室内空气中汞含量,医护人员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汞,充填多余汞储存于盛有饱和盐水或甘油的容器内,深度为17cm以上。工作人员每天多饮水,喝牛奶,能有效地促进汞的排泄,有条件每年体检一次。化学消毒剂:我院已对口腔器械大部分首选高压蒸气灭菌,一方面提高灭菌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化学消毒剂使用,但少部分器械还在使用2%戊二醛。戊二醛是一种广谱、高效、不良反应大、有一定刺激性、腐蚀性的消毒剂;在用于浸泡消毒时容器应加盖,并存放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在使用这些器械前用0.9%NaCl反复冲洗,以减少器械上戊二醛消毒液的残存量;护理人员配制2%戊二醛,也应在良好的通风场所进行,做好必要自身安全防护。对于在使用中的2%戊二醛,为了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在使用2周后至少要调换;另外应每星期监测其浓度,不合格时及时更换。

社会因素的防护

地处郊区的社区医院,一般离二、三级医院偏远,口腔医护人员少、患者多,加上患者对医务人员的高要求,致使广大医护工作者无形之中产生非常大的压力;除了要每天接诊大量的患者外,空余时要抽出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长时间易形成医护人员生理和心理疲劳。医院方面应增加医务人员,来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医护人员也应认识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注意心理调节,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用医生这个特殊的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讨论

增强全体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特别是对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即把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认为具有严重潜在感染危险,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的知识培训,提供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完善各种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