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历数学过程 感悟探究真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时,他采用这样的方法: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因为适合游人在各景点的联接而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
教学中,什么方法才是最佳呢?笔者认为探究、合作、创新才是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教学呢?
一、诱发探究心理,激发探究兴趣
激发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利用兴趣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可探究性,使学生进入一种好奇而迫切要探究问题的状态。
如:在教“圆柱的侧面积”时,笔者特意设计了一节“给圆柱做新衣”的实践活动课。活动紧抓生活性、趣味性和应用性,按照“欲擒故纵――山重水复――一石激浪――柳暗花明”的步骤进行。教学伊始,笔者提出:“这节课大家一起动动手、动动脑,来给圆柱裁剪一件合体的新衣。”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愿意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他们根据现有材料,量一量、围一围、剪一剪,然后笔者引导全体学生去自己感悟、自主发现,从而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佳境。
二、把握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把握课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成分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为了提升数学的探究成分,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两个环节:其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其二,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学生成功的范例,还应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体验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笔者把一个小红薯带进了课堂,请学生计算一下它的体积。起初学生都愣住了,有的说教师没教过;有的说红薯的形状太不规则了,无法套用公式。过了一会儿,生1打破僵局:“老师,用搅拌机把红薯压成泥,倒在正方体模型里,压平,再测出它的长、宽、高,这样体积就出来了!”大家都点点头,这时,生2也举手发言:“我也有办法,把红薯蒸一下,它就会像橡皮泥一样变软,这样就可以拍一拍、挤一挤,使它成为长方体,这样也能计算吧。”笔者马上强调他们的想法很有意义。生3急不可待地说:“老师,您给我一个天平,我先称一称红薯的重量,然后在红薯上切下1立方厘米的一小块,也去称一称它的重量,我想,这个红薯的重量是这一小块重量的多少倍,这个红薯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笔者满怀惊喜地说:“你是根据同一种物质的体积与重量成正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生4也发言:“老师,把你喝水的玻璃杯借给我,它是圆柱体的,我先量一量它的底面内直径,在杯里装水,这样我就能算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把小红薯放进水里,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来,两次体积的差,就是小红薯的体积。”最后笔者让大家回去再用另外的方法试一试,并验证。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探究空间,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从而生成新的探索内容,并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主动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享受自己探究的成果与快乐,培养探究能力。如学习利率计算后,笔者让学生运用收集到的不同存期的利率,解决选择用什么方式来存压岁钱比较合算。再有运用比例知识来绘制“美丽的校园”平面图,笔者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遇到了难测的物体,如旗杆长度,可以改测旗杆上绳子的长度;也可以用别的物体的影子与旗杆影子相比较,再测量别的物体长度,通过这样的知识迁移,旗杆长度可便知晓。以此类推,再选用合适的比例尺,一幅“美丽的校园”图便可跃然纸上。这样的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理解了;做过了,记住了。”这句话所揭示的,在数学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只有细心准备“精细土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想想、说说、做做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亲历数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数学探究的真谛。
(责编 罗 艳)